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隔夹层是影响油水运动的主要地质因素之一,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油田的开发效果。目前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进入开发中后期,一部分井已达高含水阶段,油藏边部和注水井周围出现了高含水区带。加之储层本身非均质性强,隔夹层对油水的运动规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主要研究对象为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隔夹层,从静态地质入手,在研究区“下超—顶超”的沉积模式,砂体不断向海倾斜叠置的沉积地质背景下,以岩心、测井等静态地质资料识别出的隔夹层类型、厚度、级次及产状等为基础,充分利用生产动态资料—生产动态曲线、井底静压、射孔数据、示踪剂、吸水剖面等生产动态监测资料,从单井到注采井组,通过射孔对应分析、井组受效分析、见效模式分析等,对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井间隔夹层的空间展布范围进行预测,并总结了生产井的射孔及见效情况,主要分成射孔对应,注水见效、射孔对应,注水不见效、射孔不对应,注水见效和射孔不对应,注水不见效4种类型,并揭示出了可能的地质原因。在对注水井的日注入量,生产井的日产液、日产油、含水率随生产时间变化曲线分析的基础上,对生产动态曲线进行了形态特征的类型划分,将日注入量划分成平稳型、上台阶型、下台阶型和凸型四种,日产液包括基本不变型、上凸型、上升型和下降型四种,日产油包括高产快降型、高产慢降型和低产慢降型3种,含水率划分为“S”型、微凸型和快速上升型3种,并以此对不同水驱类型油藏建立了生产动态响应特征与隔夹层分布、连续性之间的关系模式,为油田开发中后期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把握、相应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地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