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动因及决策有用性——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mo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以美国为例,回顾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going-concernopinion,以下简称为GCO)的发展沿革,籍此认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本质内涵;其次,在对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得出我国资本市场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存在较强烈需求的结论;最后,针对我国证券市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价值关联性及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公司的财务特征、审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的研究为了解我国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决策有用性、信息含量及审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机制提供了理论指导,也可以为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经验依据: 1.审计师在进行是否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决策时,针对财务指标所选择的重要性水平每个年度都不同;且同一年度的不同公司,审计师的判断标准都有可能不一样。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审计师在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时,若以资产负债率或留存收益作为决策标准,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重要性水平呈上升趋势;当财务状况的恶化导致持续经营问题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时,审计师可能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形式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对于被出具保留意见、无保留意见+解释说明段的公司,他们之间的差别更多可能来自于管理当局是否恰当披露持续经营问题,而与公司财务状况无关. 2.事件研究和关联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审计师出具的GCO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和决策相关性。 3.考察审计师出具GCO的动因,研究还发现:(1)对于非ST族财务困境公司:客户重要性程度越高,则更可能出具GCO;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越不可能被出具GCO;审计师是国际五(四)大时,更可能出具GCO。(2)对ST族财务困境公司的回归结果表明,只有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当年是否发生亏损、前一年是否被出具GCO等变量显著,而其他变量均不显著。这表明当公司处于ST板块,即处于极端财务困境时,由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风险空前增大,审计师出于稳健性的考虑,出具GCO的决策更多地是依据公司的财务状况,而相对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