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腹膜转移是胃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常见方式。腹腔镜早期胃癌手术经过10余年的发展,技术上已逐渐成熟,取得了与开腹手术相当的近远期疗效。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提高和超声刀等先进器械的不断问世,腹腔镜进展期胃癌手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可行性及近期疗效已经得到证实,但远期效果尚待观察。目前对于腹腔镜进展期胃癌手术存在的主要疑虑是其术后可能促进胃癌的腹腔种植转移。已有的研究证实,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整合素β1和CD44在胃癌腹腔种植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腹腔镜独特的技术方法是CO2气腹。从分子水平上,关于CO2气腹引起胃肠道恶性肿瘤腹腔种植转移的实验研究国内外均有一定程度的开展,其中不少已涉及到对粘附分子方面的探索。不过,由于各研究所用的实验模型、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导致结论之间差异较大。并且,动物实验难以模拟人体手术的真实过程。为此,本研究拟通过观察腹腔镜胃癌手术中腹膜组织和腹腔冲洗液中粘附分子表达的变化,探讨腹腔镜胃癌手术对胃癌腹腔转移的可能影响,为腹腔镜胃癌手术的安全性及广泛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我科5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日本第13版胃癌处理规约,其中的28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腹腔镜组),同期的22例行开腹胃癌根治术(开腹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和TNM分期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根据手术进程分三个时相(手术开始、手术2h及4h)取右上腹腹膜,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腹膜组织中ICAM-1和整合素β1的表达情况。术前及术后分两次采集腹腔冲洗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腹腔冲洗液中可溶性ICAM-1、CD44v6(sICAM-1、sCD44v6)的浓度水平。结果:1.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2 h和4 h腹膜中ICAM-1的阳性表达较手术开始时均有所增强,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论腹腔镜组还是开腹组,腹膜中ICAM-1阳性表达的变化在相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2 h时,腹腔镜组与开腹组腹膜中整合素β1阳性表达相对手术开始时增高,不过差异不明显(P>0.05)。而手术4 h时与手术开始相比,两组腹膜中整合素β1的阳性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但是,两组腹膜中整合素β1阳性表达的变化在相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前腹腔镜组腹腔冲洗液sICAM-1、sCD44v6浓度分别为218±34 ng/ml、62.8±19.4ng/ml;开腹组腹腔冲洗液sICAM-1、sCD44v6浓度分别为225±37ng/ml、71.3±16.5ng/ml,两组间两种粘附分子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前腹腔镜组和开腹组中低分化胃癌腹腔冲洗液中sICAM-1的浓度较高中分化者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sCD44v6的浓度与分化程度不相关(P>0.05);两组腹腔冲洗液中sICAM-1、sCD44v6浓度均与TNM分期相关(P<0.05)。5.术后腹腔镜组腹腔冲洗液sICAM-1、sCD44v6浓度分别为255±47 ng/ml、87.7±15.6ng/ml,开腹组腹腔冲洗液sICAM-1、sCD44v6浓度分别为268±53ng/ml、91.2±17.1ng/ml,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间sICAM-1、sCD44V6浓度的变化程度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胃癌患者腹膜组织中ICAM-1和整合素β1的阳性表达均不同程度的增强。但是,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没有促进腹膜组织ICAM-1和整合素β1的表达。2.术前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中sICAM-1、sCD44v6浓度均与TNM分期密切相关。术后两者的浓度较术前均显著升高。但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同开腹相比,并不增强腹腔冲洗液中两种粘附分子的表达。3.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并未增加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危险性,值得进一步开展及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