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下游灌丛沙丘中的气候记录及若干环境事件的捕获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pu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河下游属于温带内陆极干旱气候控制下的荒漠地带,但因源于祁连山黑河水的孕育,形成了额济纳绿洲。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有必要重建该区域近几百年的气候环境演变,为现在或将来面临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但由于荒漠区高分辨率气候代用指标很少,所以本文选取黑河下游的灌丛沙丘沉积作为研究介质。野外考察过程中采集了两个沙丘沉积剖面,依据AMS14C定年结果建立了两个剖面的年代序列,并针对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碳酸盐、重金属汞和常量元素等实验。通过对各个指标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额济纳地区两个剖面粒度特征的对比,大致总结出了研究区近300年间的气候波动:19世纪末期以后,剖面的粗颗粒含量明显下降,冬季风势力减弱,反映了气候从小冰期向现代暖期的过渡;20世纪,粗颗粒含量出现两到三次明显波动,较好地对应了1910~1920年代和1950~1960年代两次偏凉时期;剖面顶部粗颗粒含量最少,可能指示了最近几十年风力减弱的事实。说明沙丘沉积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及时而准确的。此外,对比300年来的沙尘事件记录,发现沉积物颗粒的粗细与沙尘暴频次和强弱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原因与二者成因的一致性是分不开的。  (2)沙丘中Hg的突变可能与火山喷发事件有关,剖面中有两个样品Hg含量异常升高,其原因可能是1815年和1883年印尼的两次大规模火山喷发而引起的全球Hg沉降增加。此外,沙丘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汞记录了近代以来人类的工业活动,其中存在三个明显的峰值:18世纪末的西班牙美洲地区银矿开采;19世纪中后期的北美淘金热;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经济复苏。所以,欧美的工业发展历程在亚洲内陆的风沙沉积物中反应出来,这一方面说明了早在大航海时代,人类的工业活动已经对全球大气环境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也证明了采用沙丘沉积物重建过去气候和环境演变的可靠性。  (3)通过对碳酸钙、粒度和常量元素的对比分析,恢复了近300年来黑河下游地区的气候变化序列:1825年之前,气候干冷,处于小冰期末期;1825~1900年,气候相对偏湿润,小冰期结束,向现代暖期过度;1900~1930年,气候转向干冷,旱灾频发;1930~1955年,气候向相对暖湿阶段转变,该时期西北地区的增温幅度最为明显;1955~1957年,区域气温降低,气候转干;1975年至今,气候开始从暖干向暖湿转型。  (4)通过祁连山区和黑河下游气候环境记录的对比,发现二者具有一定相似性,但祁连山区水分条件对温度的变化更为敏感。下游的居延海在近几个世纪中一直处于萎缩的状态,古居延泽和西居延海先后干涸,如今注入东居延海的水量也十分有限。其原因是气候水文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其中人类农业生产需水量的不断增加是居延海退缩的最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作为全球变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植被是土地覆盖最主要的类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指示作用,植被变化在土地利用/
北方士石山区是我国七大主要水蚀侵蚀类型区之一,由于该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极度膨胀,使得该区植被破环、陡坡开荒现象普遍,目前该区已经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潜在危险程度最高
作为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强烈、响应敏感。其上广泛分布的冰川和冰前湖泊为揭示全球气候变化规律与机制提供了优良介质一冰芯和湖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
日本与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华侨的移入,由来已久,且各个时期华侨的分布面也各有侧重.然而综观一部中日之间交流史,无不雄辩地证明,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是西北干旱区的前沿生态屏障,对于维持该区生态环境稳定以及经济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荒漠河岸林是额济纳绿洲的主体,胡杨和柽柳又是其主要建群种。近年来,随
三维泥沙分布是海岸海洋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传统的现场实测方法由于受测量手段的限制,因此很难做到时间同步和空间连续。遥感方法虽然能够同步地获得大范围海岸海洋的泥沙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下 ,改制后的企业应如何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当前改制企业党建工作积极探索的课题。围绕这个课题 ,
坡向和坡位是影响山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小尺度变异的重要地形因子,为山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准确估算带来不确定性。研究坡面尺度上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理解山地小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矿产勘查已步入以数字化、定量化研究为特征的数字找矿时代。生产矿山特别是资源危机矿山经过多年的矿山地质勘查,已积累有海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
植物物候是植物在特定环境中因生存和适应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史对策,与环境因子和植物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现有的物候学研究侧重于描述物候变化与环境因子变化的关系,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