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文本中的表现主义绘画感——“鲁迅文本的视觉审美特性研究”之一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_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共提出三个分论点,分别是:鲁迅文本中的表现主义版画(木刻)感,鲁迅文本中的表现主义油画感,鲁迅文本中的表现主义漫画感.第一个分论点,其论述方法,是在引入绘画(木刻)形式语言:线条、笔触、黑白等,充分阐释鲁迅文本.并在阐述中,引入鲁迅所欣赏的表现主义版画(木刻)大师珂勒惠支、高更、蒙克等的作品,在与之比较中,体现鲁迅文本的版画(木刻)感.在论述中,引入里格尔等的"艺术欲望"说阐述鲁迅的黑白观念——极端对立的精神特征.该节最后集中论述在鲁迅文本和上述大师作品中所共同出现的"骷髅"意象.指出它是"荒原"意象的一种幻化.鲁迅还创造了对于荒原(骷髅)意象的超越和反抗——"战士"意象.指出他们创造了希望之光,"反抗绝望"之光,代表了鲁迅最高的精神境界.第二个分论点,其论述方法,仍从绘画(油画)形式语言:线条、笔触、色彩等入手,充分阐释鲁迅文本.并在阐释中,同样引入鲁迅所欣赏的表现主义油画大师凡·高、高更、蒙克等的作品,在与之比较中,体现鲁迅文本的油画感.指出鲁迅文本中的油画线条充满力量之感,有三种类型,以第三种为最.它和鲁迅文本中的强烈笔触、绚烂色彩,共同构成了"漩涡"意象.鲁迅文本中的色彩,具有鲜明冷暖对立.两大色系相互争夺,几成鼎立,与鲁迅"反抗绝望"的精神哲学确有相通之脉.该节最后集中论述生命与死亡两大意象群落(生命意象与凡·高相比,死亡意象与蒙克相比).鲁迅还创造了类似罗丹雕刻中的"行者"意象,它是对生命意象的升华,对死亡意象的超越.第三个分论点,其论述方法,在于采用丰子恺漫画定义及其六分法(作者合并成三法,分别是:写实——点睛法,夸张——假象法,比喻——象征法),对鲁迅文本加以分类整理,运用漫画形式语言分析论证.
其他文献
该文通过对王安忆90年代都市女性小说中上海和女性命运的分析,认为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既不同于现代文学史上一些男性作家独具时代和个性特征的创作,也与海派女作家张爱玲的上海
本文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论述。第一个问题是:针对目前研究领域尚未有人从阐释史的角度,对鲁迅乡土小说进行全面地、系统地梳理和总结,力求通过对鲁迅乡土小说小说创作动因、作品主
《法制日报》8月30日在头版头题刊载了陕西省司法厅厅长路志强的《下乡日记》,记录了从8月15日到18日路厅长带领司法厅处级以上干部自带被褥,在延安农村与农民群众同住、同吃
本文旨在探讨鲁迅《呐喊》的建构以及鲁迅文名在该文集出版前后(1918年-1926年)的累积过程。鲁迅的小说创作几乎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提倡、兴起与建设同步,这些小说在中国现代媒
本文旨在通过考察中国二十世纪不同历史阶段文学中的叛逆女性形象,对二十世纪中国女性自我生命意识的发展动向作一次历时性的梳理。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自我生命意识在男性知识分
李洞是晚唐十分尊崇贾岛的诗人之一,并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该文对李洞的其人其诗做了一番探讨,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即考证篇、诗论篇、校注篇.其蜀中诗作也成为我们今天巴蜀文学研究
诗剧是一种"边缘性"文体,中国现代诗剧研究一直未引起足够重视.其实,诗剧发展有其悠久历史,中西诗剧演变进程十分清晰;中国现代诗剧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也作出重要贡
本文认为,主体性问题并非像流行的观点所认为的那样,不是一个中国哲学和美学的问题;相反,中国哲学和美学,包括老子哲学和美学的很大一部分努力,就是旨在对主体性问题作出回应。这种
徐訏的名字是与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联系在一起的.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里,他却以瑰丽诡序的浪漫故事营造出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该文试图从对徐訏四十年代小说的解读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