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倦怠是一种由于长期的学业压力、沉重的学业负担而导致的个体情绪和生理上的耗竭,对老师及同学的疏离行为,以及个人在学业上效能感低下的现象。学习倦怠会使个体产生一些列的心理障碍、行为障碍以及生理症状。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降低学生的学习倦怠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在分析学习倦怠与学业归因两大研究领域的基础上,把学习倦怠与学业归因结合起来,探讨了如何通过归因训练有效地优化高中生学业归因方式、降低其学习倦怠水平。这对于丰富有关研究领域和进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设计了一整套系统有序的归因训练程序,首先采用问卷法,通过《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和《中学生考试归因量表》调查了高中生学习倦怠状况和学业成败归因的一般特点,探讨了高中生学习倦怠与归因方式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实验法,选取同质的实验班和控制班,对实验班的被试进行系统的归因训练,控制班被试则不进行训练,归因训练结束后,比较分析实验班与控制班被试在学习倦怠和学业归因方式上的差异。结果发现:(1)高中生学习倦怠在人口学统计变数上的差异比较为:性别变量上,男女高中生学习倦怠不存在显著差异;年级变量上,除高二学生与高三学生在师生疏离和生理耗竭两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不同年级高中生在学习倦怠总体水平和其他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学习倦怠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高中生在学习倦怠总水平和学习低效能感、师生疏离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情绪耗竭和生理耗竭维度上则不存在显著差异。(2)高中生倾向于将学业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原因,而较少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高中生倾向于将学业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而较少归因于稳定的因素。对高中生学业成败归因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比较,发现在性别、年级、城乡和是否独生子女上都存在显著差异。(3)在学业成功情境下,除心境、临时努力与运气外,高中生学业成功归因各维度与学习倦怠总水平及倦怠各维度都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能力归因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最为显著;在学业失败情景下,除心境、运气外,高中生学业失败归因各维度与学习倦怠总水平及倦怠各维度都存在显著正相关。(4)通过归因训练,高中生的学业成败归因方式更加积极合理。学业成功情景下,实验班更倾向于进行持久努力和能力等方面归因,而临时努力和任务难度的归因倾向显著下降;在学业失败情景下,实验班更倾向于进行努力不够、运气差等方面的归因,而能力归因显著下降。(5)通过归因训练,高中生的学习倦怠总水平及其各维度水平都显著下降。合理系统的归因训练能够有效地降低高中生学习倦怠水平,减少学习倦怠对高中生的身心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