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葫芦于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近年来由于流域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其蔓延速度极快。它侵占水道,干扰水生生态系统平衡,影响当地的经济生产,成为一大公害。 生态工程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和方法,它在无需投入大量能源的情况下,保护生态系统和非再生资源,而且将污染物转化为人类可以利用的再生资源,避免污染的转移。本研究遵循生态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首先通过野外观测和实验室实验研究,摸清流域水葫芦的生长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水葫芦生长控制的对策建议;随后应用水葫芦生长模型和剩余生产模型,定量研究了通过水葫芦打捞净化水体中营养盐的效果;对于所打捞的水葫芦,则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对研究区原有的沼气发酵工艺进行适当的改进,进行水葫芦厌氧发酵中试实验,并提出了发酵产物的综合利用途径;最后则采用能值分析与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了所设计水葫芦生态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及其可持续性。 论文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研究结果如下: (1) 流域内水流较缓及水体营养盐含量较高的内河道、引水渠、池塘等地是水葫芦的主要生长分布区,在适宜条件下,水葫芦植株可在8~10天内可翻一番。水葫芦较耐瘠,在无外来营养补充的情况下,大的植株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内仍能正常生长。TN和TP是水葫芦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当水体TN浓度小于2.0mg/L或TP浓度小于0.05mg/L,水葫芦的生长状况与蒸馏水空白对照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该浓度值可作为野外控制水葫芦疯长的参考阈值浓度。 (2) 畜禽废水对水葫芦的生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中等浓度的畜禽废水中,水葫芦的植株数在6~7天可增一倍。与此同时,水葫芦对中高浓度的畜禽废水有很强的净化能力,在自然状态下,25天内对CODcr、TN、TP的去除率分别在60%~88%、50%~90%及50%~60%之间。水葫芦对畜禽废水中的CODcr、TN及TP的去除速率,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且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3) 水葫芦吸收营养盐用于光合作用,当植株被收获时,在水中的营养盐将包含在植物组织中而被去除。水葫芦的生长特征可用罗辑斯蒂方程表示,在野外阳光充足的条件下,其生长速率主要受温度和营养盐的影响。论文通过野外实验和文献查询,建立了九龙江流域水葫芦生长数学模型和剩余生产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计算了研究区6000m2的水体实施水葫芦打捞策略后所能去除TN和TP的最大理论值,其结果为每年最大能去除214.4kg TP和966.6kg TN。 (4) 接种率、破碎程度、温度等是影响水葫芦厌氧发酵产气效率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