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友好家园(以下简称家园)是社区儿童工作的一个新生事物,起源于紧急状态下的儿童保护。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从“紧急事件中应突出对儿童的保护”的基本理念出发,借鉴国际上在灾害和武装冲突后创立儿童友好空间(环境)的基本经验,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四川省8个重灾市(州)的21个县区启动了“儿童友好家园”项目,建设并运行了40所“儿童友好家园”,依托社区,向受灾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和社会心理支持等内容的一体化服务,帮助儿童尽快摆脱地震造成的不利影响,回归正常生活。目前,儿童友好家园已基本形成了三种运行模式:依托社区的运行模式、依托学校(或幼儿园)的运行模式和依托志愿者的运行模式。其中以依托社区和依托学校(或幼儿园)的运行模式为主,主要功能逐步拓展为集开展主题活动、多种知识技能培训、关注特殊困境儿童、与社区紧密合作等为一体的社区儿童保护新模式。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从儿童视角出发,以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形式深入四川什邡市红白镇儿童友好家园收集资料,共访谈14名儿童,9名家长,以及3名工作人员,以及部分当地居民、居委会工作人员等。主要从以下五部分进行研究分析:第一部分:研究准备。从文献回顾、概念界定、研究设计和方法以及研究视角等几个方面为研究做准备工作。第二部分:家园故事的呈现。该部分以呈现红白家园中儿童在家园的故事为主体,以家长及工作人员的故事为辅。第三部分:家园故事的反思。通过当地文化背景下对儿童在家园中故事的感受和反思,寻找儿童在家园中诸多话语故事在特定文化下的意义,从而从儿童视角反思儿童社区服务的本土经验。第四部分:研究结论。在当地文化背景下结合儿童的故事,对“家园”地方经验发展模式的特点是:家园是一个集体主义下的公共空间;是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共同定义;是一种专业化在熟人便利在乡村礼俗社会中的本土化发展;是一个结合学校、社区、家庭角色为一体的社区儿童资源中心。第五部分:研究的挑战和不足。总结分析本研究中存在的挑战和不足,希望对该领域后续研究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