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润滑在圆柱滚子轴承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kiss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圆柱滚子轴承作为大型旋转机械用轴承中的关键部件,随着其工况的不断恶劣,圆柱滚子轴承的润滑要求日益提高,而油气润滑在圆柱滚子轴承中的应用具有很好的前景,因此深入开展油气润滑条件下的圆柱滚子轴承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工程应用指导意义。本文首先根据试验需求研制出油气润滑实验装置,并建立滚道/滚子线接触油气润滑空间流场模型,通过观察管道内油气运动及流场内油相分布情况,分析了油气润滑装置的气液两相流特性以及油相分布特性;随后在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开展滚道/滚子线接触油气润滑参数试验,分析了油气润滑条件下滚道/滚子线接触副的摩擦动力学行为;最后对试验后磨斑进行微观分析,旨在研究滚道/滚子线接触副的油气润滑特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滚道/滚子线接触油气润滑流场数值模拟研究通过观察管道内的油气两相流运动方式,发现油相在气相的带动下沿着管道管壁“波浪式”的向前输送,并在管道出口处润滑油被吹散成细小油滴状,符合稳定安全的环流状型特征。通过分析不同时刻的油相分布情况,发现油相在进入接触副时与滚子发生过碰撞引起飞溅,且在压力作用下油相沿滚子两端发生偏移;同时油相在接触副表面是一个渐变的覆盖过程,油相分布形状呈“翅膀状”,并逐渐演化直至完全铺展开,此间油膜厚度也随之增加。(2)滚道/滚子线接触摩擦动力学行为研究油气润滑条件下,不同油气参数的摩擦系数曲线都包含四个阶段,分别为跑合、下降、爬升及稳定。对于供油量,随着供油量的增加,稳定后的摩擦系数逐渐降低,且进入稳定阶段所需的循环周次也逐渐减少,供油量为0.1 ml/min时摩擦系数在进入稳定阶段时存在波动且稳定后的摩擦系数较高,这是由于供油时间间隔较大,形成的润滑油膜连续性较差;对于油压,随着油压的增加,稳定后的摩擦系数随着油压增加呈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油压在1.5 Mpa左右时进入稳定阶段的摩擦系数最小;对于供气速度,稳定后的摩擦系数会随着供气速度的加快而不断减少;对于供气压力,稳定后的摩擦系数会随着气压的增加而不断减少;对于油温,随着油温的增加,稳定后的摩擦系数呈现的变化趋势不明显,35℃左右时稳定后的摩擦系数最小,这可能是润滑油在35℃左右时的粘度值最符合油膜的形成条件。(3)滚道/滚子线接触油气润滑特性研究结合微观分析发现油气润滑条件下的磨损机制为剥落、磨粒磨损以及氧化磨损,且氧化磨损的产物主要有Fe O、Fe2O3以及Fe3O4。对于供油量,随着供油量的增加,磨斑表面的犁沟及剥落效应都有所减缓,润滑效果逐渐变好,总体上对油气润滑性能影响明显;对于油压,磨斑表面以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为主,油压较大或较小时磨斑表面剥落和犁沟效应更明显;对于供气速度,随着供气速度增加,磨斑剥落现象有所减缓,润滑效果渐佳;对于供气压力,随着气压的增加,磨斑表面的剥落及犁沟效应有所降低,润滑效果变好,这可能与油滴进入接触副的速度有关;对于油温,油温过高时磨斑表面的磨粒磨损更为严重,润滑效果变差,油温为35℃左右时润滑效果最佳,这可能是因为油温过高时,润滑油的粘度较低不能形成稳定的润滑油膜,致使接触副之间直接接触时间长。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规避专利侵权全面覆盖原则判定规则,只提供专利实质性特征的非通用物品的间接窃取专利权人利益的行为不断发生。2016年4月施行的司法解释(二)(1)第21条首
长期以来,电化学表面光整加工主要用于改善零件表面粗糙度,随着社会生产发展,提高宏观成型精度为实际生产所需要。根据电化学加工材料去除机理,提高宏观成型精确性的关键是加
本论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地研究了 B,F单掺杂和共掺杂g-C3N4以及卤族元素X(F、Cl、Br、I)单掺杂g-C3N4体系,掺杂前后热力学稳定性、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变化。对于五元
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和稳定性,因此广泛应用于光催化反应和工业生产中。但贵金属价格昂贵而稀少,为了提高利用率和量子尺寸效应,降低贵金属颗粒尺寸已成
气浮轴承因其高精度、低摩擦、有效隔离振动和清洁无污染等优势而成为超精密制造设备中的重要支承元件,广泛应用于光刻机、三坐标测量机等超精密设备领域。但随着超精密制造设备的运动速度的不断提高及加工定位精度向纳米级趋近,气浮轴承的微振动现象制约着轴承进一步提升。因此研究既能保证轴承承载能力又能削弱轴承微振动强度的节流结构,对提高气浮轴承运动精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基于气体润滑基本
研究目的研究蒙药阿拉嘎-斑布有效成分斑蝥素对胃癌AGS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对斑蝥素作用于胃癌AGS细胞后差异mRNA组的分析,进—步探讨斑蝥素对胃癌AGS细胞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为斑蝥素抗肿瘤作用机制的阐明及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研究方法 采用热回流法、冷浸法及混合提取法提取阿拉嘎-斑布虫体有效成分斑蝥素,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纯度进行分析后,将混合提取法提取的斑蝥素作用
金属间化合物有着良好的耐高温、高硬度、耐腐蚀、抗氧化以及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在材料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M-Al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Ni-A
在混凝土基体中加入多种纤维,使之交织成错综复杂的网络,能够对混凝土材料起到增强和增韧的作用,这种混凝土即所谓的混杂纤维混凝土(Hybrid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H
镎(Np-237)是乏核燃料后处理过程中备受关注的一种次锕系元素,在乏核燃料次锕系元素(Np、Am、Cm)中含量是最多的,其以半衰期长(t1/2=2.144×106年)、放射性大以及迁移性强等
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又被称作羔桐、黄肿树、小桐子、臭油桐,系大戟科(Euphorbiaceae)麻疯树属(Jatropha)的落叶灌木或者小乔木,由于其果实中较高的含油率,使其成为了国内主要发掘的绿色无污染能源的植物,同时也是世界公认的最有可能成为未来替代化石能源和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树种。然而,由于麻疯树种子产量低,经济效益差,这严重阻碍了其大规模种植和发展;而雌雄花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