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及白粉病多尺度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li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背景下,农作物病虫危害日益加剧,传统植保调查以点代面的方式无法获取区域完整病害发展过程信息,迫切需要开展时空连续的高精度病害监测研究。近年来,空间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作物病害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现有基于遥感技术的作物病害监测研究对不同尺度的病害光谱响应和变化规律认识还不够深入,在耦合多源数据进行大尺度病害遥感监测的算法和模型上还不够完善,同时也存在地面样本量不足影响病害监测精度的问题。如何通过遥感观测分析不同尺度下病害光谱响应和变化的基本规律,进而融合多源数据构建高精度大尺度作物病害综合监测模型是农业遥感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以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为例,探索分析了麦穗尺度和冠层尺度的作物病害光谱响应特征,在田块尺度结合病害光谱响应特征和图像纹理特征进行了病害遥感监测研究,在区域尺度结合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和高分辨率卫星传感器通道特征提出了区域作物病害监测方法及跨地区病害数据综合利用模型,具体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在麦穗尺度上,获取了受赤霉病侵染麦穗非成像高光谱数据,分析了赤霉病的光谱响应特征,基于光谱响应特征提取了一阶微分光谱特征、连续统去除光谱特征、植被指数和小波特征。分析发现小波特征与病情严重度的相关性要优于其他光谱特征,在构建赤霉病病情严重度监测模型时,小波特征的加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模型的精度。(2)在冠层尺度上,本文对小麦赤霉病及白粉病的冠层光谱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病害遥感监测模型。对于小麦赤霉病,研究通过分析扬花期与灌浆期的冠层光谱数据,发现不同生育期的病害敏感波段范围存在差异。基于敏感波段范围提取了一系列光谱特征,并将光谱特征与冠层赤霉病病情指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扬花期与灌浆期的最敏感光谱特征分别为结构不敏感色素指数(SIPI)和三角植被指数(TVI),且灌浆期基于TVI构建的病情指数监测模型效果优于扬花期基于SIPI构建的模型。对于小麦白粉病,研究分析并筛选了灌浆期小麦白粉病病害敏感波段范围,基于近红外和短波红外相关性最强的波段构建了白粉病严重度高光谱指数PMDI,分析发现PMDI与冠层白粉病严重度呈显著正相关。(3)在田块尺度上,基于麦穗和冠层尺度的赤霉病光谱响应特征,选择光谱范围为450—950nm的无人机高光谱影像进行病害监测研究,选取了原始波段、植被指数及纹理特征等33个特征变量进行建模,通过后向特征筛选剔除了可用信息较少和存在信息冗余的特征变量,最终利用NRI、MCARI、MSR、GI、TVI、TCARI和Band50(650nm)7个特征变量进行建模,考虑到BP神经网络有较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及较好的自适应和泛化能力,研究选择BP神经网络进行多变量建模,并将模拟退火算法引入BP神经网络克服其容易产生局部极小值的问题,最终提出了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的病害监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研究区的小麦田块进行了赤霉病严重度监测填图,结果发现从扬花期至灌浆期,研究区重度患病小麦急剧增加,说明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小麦赤霉病在灌浆期的扩散十分迅速。(4)在区域尺度上,本研究首先利用Landsat-8进行区域白粉病监测研究,基于小麦白粉病冠层光谱响应特征,以NDVI和EVI作为表征小麦生长状态的特征因子,融合地表温度与降雨量数据构建了小麦白粉病患病概率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监测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此外,本研究基于小麦赤霉病冠层光谱响应特征,利用Sentinel-2卫星波段响应函数进行了Sentinel-2多光谱数据的拟合,通过对拟合数据的分析提出了红边赤霉病监测指数(REHBI)。经验证,基于REHBI构建的赤霉病监测模型在区域监测中能够达到78.6%的精度,且对于健康小麦和患病小麦的区分效果优于已有植被指数。为解决区域病害监测中样本量不足的问题,本研究以小麦白粉病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传统迁移学习算法Tr Ada Boost的改良算法Op Tr Ada Boost,该算法能够利用多地区数据构建高精度病害综合监测模型。经验证,与传统监测模型相比,Op Tr Ada Boost表现较好,其总体精度达82%。
其他文献
植被是地球表面植物群落的总称,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参数的精确获取和相关信息产品的生成在全球变化等研究中至关重要。空间异质性和地形起伏是复杂地表的显著特征,对地表辐射传输过程、植被参数反演具有重要的影响,是限制植被参数遥感产品精度提升的瓶颈。现有植被参数反演算法通常针对单一均匀地物构成的场景建立,反演过程中缺少对地表异质性和地形特征的考虑,导致现有产品精度在复杂地表区域精度较低。随着计算能
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是对地观测领域的前沿技术之一,凭借其直接、快速、精准获取三维空间信息的优势,已在林业、测绘、电力、数字城市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为更好地利用LiDAR技术,需要深入探索地物辐射、空间结构、LiDAR遥感平台观测间的物理联系,提高LiDAR遥感定量化应用水平。LiDAR信号模拟模型能够模拟激光脉冲与地表场景间相互作用
黔东松桃地区位于慈利-保靖断裂与鹤峰-龙山断裂的夹持区域内。区内褶皱与断裂十分发育,主要发育有NNE-SSW向断裂、线状褶皱,NE-SW向断裂、褶皱以及NW-SE向小型断裂、短轴褶皱。本文对区内主要大型断裂特征及其与汞铅锌金银等热液矿产成矿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大型断裂多为热液矿产的导矿通道,矿(化)体多产出在这些大型断裂的旁侧次级断裂裂隙中,同时对区内形成于南华纪早期的锰矿体的后期保存
海冰不仅是冰冻圈重要的组成要素,同时也是极区气候系统的重要调节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因子。诸多研究表明,海冰对大气、生态、环境、海洋以及人类活动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监测极区海冰参数并获取其时空分布信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海冰密集度和海冰厚度是分别表征海冰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特征的两个重要海冰参量。相比传统海冰密集度和海冰厚度测量方法,遥感覆盖范围广,可实现大范围的
双站雷达是指将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别配置在不同平台的雷达系统。由于其具备可靠性、灵活性、隐蔽性等优势,双站雷达技术在近些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仅接收后向散射信号的单站雷达相比,双站雷达能够获取目标多个角度的双站散射信息,有助于目标散射特性分析,极大地增强了对地形和海洋的遥感能力。成像方面,在合适的几何构型下,双站观测能够获得更强的雷达横截面积(Radar Cross Section,RCS)以提高感兴
全波形高光谱激光雷达(HSL)通过主动发射宽谱段激光脉冲并探测目标后向散射回波信号的方式,能够观测目标空间结构和光谱信息,从而为全方位的获取目标的几何特征、距离信息、物质成分和颜色等属性提供了一种全天候的遥感探测手段。随着超连续谱激光光源和光电探测的技术的发展,研制一种同时获取地物光谱和几何结构信息的主动式高光谱激光雷达系统,在理论和技术上可行。其相比于传统单波长激光雷达探测技术只能获取距离及几何
非洲生态环境变化是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全球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北部连接撒哈拉沙漠南部毗邻赤道,是典型南-北向生态-气候过渡地带,具有生态环境脆弱性和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敏感性。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激增、城镇化加剧,人类活动对该地区荒漠化等生态环境影响愈加强烈。人类活动的加压俨然已成为该地区土地覆盖类型频繁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因此人类活动时空变化研究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发展与资
研究防御文化及其地理文化内涵,对于廓清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两汉时期,军事防御系统开始建立,成为防御文化的主要载体。新疆尉犁至拜城段的汉代军事防御系统主要由城池、烽燧、驿站、军事屯田等多种形式共同组成,相互间存在紧密的内在关系。研究中基于多元化空间关系模式与局部社会关系对汉代的军事防御网络进行重建。汉代军事防御系统中的空间关系主要体现为基于军事候望系统的通视性网络、基于邮驿系统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区域森林高度的精确测定有利于降低森林碳汇估算的不确定性,对陆地碳循环、全球变化等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主动遥感技术,激光雷达能够快速精确获取森林垂直结构信息,在森林高度反演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中星载
罗马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鼎盛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版图总面积约为500万平方公里。在古罗马时期(公元前146年至公元前435年),突尼斯南部被视为干旱区农业发展的象征,这一地区曾是古罗马庞大的北非边境军事防御系统的一部分,控制着撒哈拉平原通往突尼斯北部高原的陆上通道。古罗马边境军事防御体系主要由军事防御设施子系统、军事供给子系统和交通子系统三部分组成。古罗马致力于建设军事防御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