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包括化学性肝损伤在内的多种原因所致的肝脏受损后肝细胞的再生和肝功能的修复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也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难点。肝脏移植和肝干细胞移植因供体来源受限、移植入体内存活困难、费用高昂而难以在临床广泛应用。胚胎干细胞(ES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因获取容易,体外扩增克隆方便,且可在一定条件下在体内分化为肝细胞,参与肝损伤后肝细胞的再生与肝功能的修复而受到重视。但ES细胞的来源目前尚存在伦理与法律问题,且其应用的安全性存在很大争议。而BMSCs具有与ES细胞一样的分化潜能,在体内外均可分化为肝细胞,而且获取容易(可通过多种方式获取骨髓并提取BMSCs),不存在伦理、道德及应用安全性等方面的争议,体外克隆技术也较成熟,所以其在作为种子细胞修复肝脏损伤方面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发展潜力。 国内外一些科学家进行了同种异体移植的BMSCs在动物体内的存活、定居、分化和免疫排斥等研究,认为BMSCs抗原性弱或者无,可在宿主体内存活、定居,免疫排斥极低或无。张刚庆等将BMSCs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后移植到同种异体大鼠健康和受损的肝脏,证实了BMSCs具有低免疫原性,可以在受体不需要接受致死剂量射线照射、预先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等条件下,进行同种异体移植,并在受体肝脏中检测到标记的细胞已分化为肝脏干细胞和成熟的肝细胞,而且,在肝脏受损大鼠肝内定居的移植细胞量明显多于正常大鼠。 然而,同种异体移植的BMSCs在肝内的定居、迁移和分化机制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