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于2011-2012年于东北农业大学植物学实验实习基地进行,以绥农14为材料,采用盆栽称重控水法,设置不同胁迫时期(苗期、开花期、鼓粒期、苗期+开花期、苗期+鼓粒期)、不同胁迫程度(充分供水、中度胁迫、重度胁迫)和不同胁迫历时(5d、10d)处理。系统研究了大豆生长发育、生理生化代谢、产量和品质对干旱胁迫响应的规律、复水补偿效应的强度及内在机制,为确立旱地大豆优质高产节水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干旱胁迫抑制株高和叶面积增长,随胁迫程度加重、胁迫历时延长和胁迫次数增加,抑制作用越显著,开花期抑制作用最大,苗期次之,鼓粒期最小。复水后,株高和叶面积增长速率加快,产生部分补偿效应,随干旱胁迫程度加重,胁迫历时延长,胁迫次数增加,补偿效应减小,但均未恢复至对照水平。2.干旱胁迫导致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加、抗氧化能力和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强,均随胁迫程度加重、胁迫历时延长和胁迫次数增加呈变幅增大趋势。复水后,各生理生化指标产生不同程度补偿效应,随干旱胁迫程度加重、胁迫历时延长和胁迫次数增加,补偿效应越大。整体表现为生育前期干旱胁迫补偿效应大于生育后期干旱胁迫补偿效应。3.干旱胁迫导致叶片ZR/IAA和ZR/ABA比值降低,ABA/(IAA+GA+ZR)比值升高,植株表现出向抑制生长方向进行;各激素含量比值均随干旱胁迫程度加重和胁迫历时延长呈变幅增大趋势。复水后,各激素含量比值均产生等量补偿效应。4.干旱胁迫导致产量降低,随胁迫程度加重、胁迫历时延长和胁迫次数增加降幅增大,降幅依次为开花期>苗期+开花期>鼓粒期>苗期+鼓粒期>苗期。产量构成因素中,干旱胁迫导致有效荚数和荚粒数降低,开花期降幅最大;苗期干旱胁迫导致百粒重增大,开花期和鼓粒期导致其减小,鼓粒期降幅最大。复水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产生部分补偿效应,随胁迫程度越重,胁迫历时越长补偿效应越小,其中苗期干旱胁迫后复水补偿效应最大,鼓粒期次之,开花期最小。5.干旱胁迫导致子粒蛋白质含量升高,脂肪含量降低,且对蛋白质的影响要小于对脂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