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际亮是清嘉道时期的重要诗人,面对当时衰败的社会与诗坛,他提出了“志士之诗”说,其“志士之诗”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以及进步诗学观的时代意义。其中的理论内涵,一是指积理养气,通古今之变;二是指心忧天下而其志难伸,情系天下而不能安处;三是指抒发幽忧隐忍之情以自伤。其“志士之诗”说的意义包涵三方面,一是在“学人之诗”大行其道的时候转而倡导抒发诗人真情实感,回归艺术本质;二是针对社会风气的衰落提倡关注社会现实;三是针对嘉道诗坛的浮靡士风,倡导志士人格,起到了提振士人精神的作用。创作上张际亮对“志士之诗”说进行了积极的实践。诗歌内容是修身、明志与忧恤天下而不得志的悲伤,并且从粗浅率意的语言表达、沉郁雄宕的诗歌风格、感时纪史熔铸诗史之笔三个方面考察了其所呈现出来的艺术风貌,张际亮的这些诗歌内容与形式的艺术特点,正是其“志士之诗”说在诗歌创作上的运用。张际亮“志士之诗”说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有其独特而又复杂的原因。首先,国力衰微,内忧外患的时代召唤了如张际亮、林则徐、魏源、汤鹏、潘德舆、朱琦等一批志士,承担起“士人”的责任。再者张际亮“志士之诗”中既蕴含着诗人“士不遇”的伤己情绪,也蕴含着诗是言志之作的传统,因此张际亮的“志士之诗”与这两大传统命题息息相关。最后,诗坛上,沉迷于考据的“学人之诗”,还有追求风花雪月的“才人之诗”,都严重脱离现实,孕育着诗歌变革的因素,这时张际亮提倡的“志士之诗”就是这一因素发展的产物。对张际亮“志士之诗”说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张际亮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同时作为嘉道诗坛上的一个重要诗人,对于研究清代嘉道诗坛也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