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围绝经期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机体内环境激素水平及自主神经系统出现紊乱,使机体对外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对各种精神因素几躯体疾病耐受性下降,是大多数妇女必经的阶段。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围绝经期妇女出现一系列性激素减少,包括自主神经失调的症状和体征,如月经紊乱、情志异常、烘热汗出、眩晕耳鸣、心悸失眠、浮肿便溏等[6]。国外流行病学资料表明,33%-55%的围绝经期妇女存在睡眠障碍现代医学治疗失眠采用睡眠诱导剂或镇静助眠药物,虽然起效迅速,但存潜在成瘾性和易复发等副作用;心理治疗也是现代医学用以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之一,但限于我国目前的医疗条件,较难推广。因此,许多患者求助于中医药治疗,以达到改善失眠,提高睡眠质量的目的。失眠症属于中医“不寐”的范畴,围绝经期失眠发生于妇女生理过程的一个特定的阶段,在病因病机上既与一般内科病导致的失眠有一定的共性,亦有其特点。目前不乏单一中药或方剂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研究,但尚未有对其中医病因病机、证型及用药规律的系统研究。本研究通过总结出围绝经期失眠在辨证及方药应用上的独特之处,为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提供参考。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已发表的关于围绝经期失眠症辨证治疗的相关文献,通过收集文献中报道的病例,并对收集的病例的辨证、方药及药物使用频率进行归纳分析,探讨围绝经期失眠症的辨证治疗规律及特点。方法收集1994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有关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的中医辨证、治法、用药进行归纳,并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1、将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类。2、将文献中的病例数、中医辨证、治法、基本方的药物组成列称表格13、计算出各中医证型、治法在总病例中所占的百分比,做成图表。4、统计出所采用的文献中不同证型治疗中每味中药的使用频率,并将使用频率按高低排列,对前12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列成表格,并对这12味中药的中医治疗机理和现代药理进行分析。结果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主要中医证型为:肾虚肝亢型、肝肾阴虚型、阴虚旺型、肝脾不和型、痰热内扰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2.69%、25.77%、16.61%、11.50%、5.03%。常用治法为:滋阴降火、滋肾半肝、调理肝脾、交通心肾、疏肝清热、滋补肝肾、清热化痰,所占比例为15.55%、18.17%、16.86%、14.07%、12.93%、10.14%、4.89%。主要证型常用药物为:肾虚肝亢型:柴胡、白芍、合欢皮、仙灵脾、当归、熟地、夜交藤、钩藤、牡蛎、龙骨、郁金、远志、丹参、葛根、菖蒲:肝肾阴虚型:酸枣仁、茯苓、五味子、龙骨、丹参、夜交藤、女贞子、太子参、生地黄、白芍、牡蛎、知母;阴虚火旺型:茯苓、酸枣仁、当归、黄连白芍、熟地、百合、牡蛎、夜交藤、远志、黄柏、知母、龙骨;肝脾不和型:柴胡、夜交藤、合欢皮、当归、甘草、酸枣仁、白芍、白术、茯苓、郁金、栀子、生地黄:痰热内扰型:半夏、茯苓、枳实、酸枣仁、陈皮、竹茹、栀子、胆南星、钩藤、白附子、黄芩、柏子仁、黄连、珍珠母、夜交藤。结论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对于为绝经期失眠症主要从肝、肾论治,从肾论治多责之于肾阴虚,通过归纳得出治疗肾虚型围绝经期失眠症基本疗为:熟地、龙骨、牡蛎、白芍、夜交藤。从肝论治主要责之肝血虚、肝郁,治疗基本方为:柴胡、当归、白芍、酸枣仁、合欢皮。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辩证配伍使用平肝潜阳、滋阴降火及安神等药物。痰热内扰型患者治疗较为特殊,虽亦为本啦标实,但因仃形痰湿之邪已生,故主要以清热化痰为主要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