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脑卒中已经成为国内外致死及致残的首要病因之一,其中大面积脑梗死是脑卒中的急危重症,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对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精神损伤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探索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措施,从而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溶栓是脑梗死治疗有效的方法,但严格的时间窗(4.5h)限制了它的使用。去骨瓣减压术能明显降低大面积脑梗死的致死率,却不能有效改善预后[1]。在神经保护方面,迄今为止尚无一种药物在临床被证明有效。因此,许多学者呼吁要重视神经保护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尤其是亚低温治疗。自1987年Busto等首次从病理学上证实全身亚低温具有神经保护效应后,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亚低温(28-35℃)治疗组与常温治疗组相比较,具有良好的神经系统转归,可使多类危重症患者从中获益,并且被多个指南推荐[2,3],尽管如此,国内外的亚低温治疗临床应用情况还存在很大的争议,部分医师认为目前亚低温治疗还没有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医师因为担忧不良反应而不采用亚低温治疗。本研究以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亚低温治疗及常温治疗患者的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评分、mR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对比,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加以评估,从而观察亚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同时监测血清VEGF(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即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a,TNF-a)水平的变化,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探讨亚低温治疗的作用机制,为亚低温治疗在临床的开展应用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从而使患者获益。目的1、观察亚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2、探讨亚低温对大面积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前瞻性选择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连续入院的7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治疗组。常温治疗组(35例):常规治疗,亚低温治疗组(35例):常规治疗+亚低温治疗,正常对照组(30例):神经内科门诊患者。1.临床疗效判定:1).不同时间点(入院时、30d和90d)的NIHSS评分;2).不同时间点改良(发病后30d和90d)Rankin量表(mRS)。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中VEGF含量,对照组:就诊当日,常温治疗组:脑梗死后第1d、3d、7d、14d,亚低温组:脑梗死后第1d、3d、7d、14d。3.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a的含量,对照组:就诊当日,常温治疗组:脑梗死后第1d、3d、7d、14d,亚低温组:脑梗死后第1d、3d、7d、14d。结果1、发病后30d和90d时,亚低温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常温治疗组(P<0.05);2、发病后90d时,亚低温治疗组的mRS评分较常温治疗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时间点(1d、3d、7d、14d),常温治疗组血清中VEGF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亚低温治疗组血清中VEGF含量显著低于常温治疗组(P<0.05)。4、不同时间点(1d、3d、7d、14d),常温治疗组血清中TNF-a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常温治疗组对比,亚低温治疗组血清中TNF-a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1、亚低温治疗对大面积脑梗死有脑保护作用。2、亚低温治疗可以抑制VEGF、TNF-a的过多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