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壮大,旅游业发展的日趋成熟,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使得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选择更加趋向于个性化、差异化,旅游者在经济能力充足的情况下,往往会怀抱着自己特定的兴趣或特定的目的来选择旅游产品。“特色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摄影旅游”、“考察旅游”、“驾车旅行”、“宗教旅游”等等)在近年来逐渐走俏,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而“黑色旅游”这种另类的旅游形式,更是在汶川地震后受到了游客极大地追捧,满足了那些追求新奇、“回归自然”、探索死亡的游客需求,是旅游市场的明日之星。在我国,“黑色旅游”一直没有得到广泛关注,关于“黑色旅游”的概念没有准确定义,相关理论研究涉及也较少,人们并不清楚“黑色旅游”。而在欧美地区,“黑色旅游”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经被学者提出,至今有很多景区已发展成熟,例如美国的恶魔岛就是以“黑色旅游”盛名世界的旅游景区。我国是旅游大国,“黑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因为理论上的不足和人们的误解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甚至荒废,令人惋惜。本文认为,“黑色旅游”是指以死亡、屠杀、刑罚、灾难、战争、恐怖事件等发生地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设计的旅游产品,而吸引游客前往进行个性体验需求满足的旅游活动。对其的开发能够填补市场上这类旅游产品的空白,这种旅游体验可以极大地满足现在市场上旅游者的个性需求和另类体验,可以让游客在旅游观赏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普及自然知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极大地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而这种价值的体现,则需要营销来促成。市场营销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现实的欲望和需求并由此获得利润,还要符合消费者自身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促进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市场营销,为“黑色旅游”产品市场带来双赢效果,所以不仅需要开发出特色产品,更需要有效的营销策略来起到画龙点睛之笔。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及研究,从我国“黑色旅游”开发现状入手,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体验经济理论、旅游营销理论及旅游需求理论对我国“黑色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具体探讨,通过对我国“黑色旅游”资源特色的分析和归纳,探讨了我国“黑色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最后结合前面的理论体系,对我国汶川地震遗址“黑色旅游”产品开发进行重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