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的手工业经济史理论指导下,吸收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史学界的原始工业化理论,力图将1840—1936年近百年间的中国近代手工业作为一个经济整体加以研究,从宏观上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中国近代手工业为什么长期存在?近代手工业的地位及其作用?以往学术界在这两个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分歧,本文认为,近代手工业的长期存在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外部经济环境上,传统农民经济的贫困化、手工业与民族机器工业的良性互动、手工业经济中的政府行为、国际市场的引力效应(这一点学界论述较多,本文从略)等等;在自身经济形态上,手工业生产力的变革取向、手工业生产形态的近代性变迁,都是造成中国近代手工业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 本文认为,中国近代手工业是一种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间经济层次,中间经济既是对手工业经济形态变更所处阶段的定位,又是对手工业在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中间所起作用的规范。我们认为,从手工业经济形态变更上分析,首先,在生产力上出现了中间技术取向,表现为手工工具的趋新、“石磨+蒸汽机”的技术模式,并开始了向大机器生产的过渡转化;其次,在生产形态上也出现了近代性变迁,包买主制下的依附经营与业主制下自主经营的手工工场成为中国近代手工业的主要经营形式,分工协作在手工工场甚至部分包买主制下的依附经营者中成为主要的劳动形式,管理形式也开始了微变,但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形态的变迁都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手工业生产形态还处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转化之中。手工业又是一种介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之间的中间力量,因为近代手工业不仅解决了一部分早期工业化过程中民族机器工业所无法吸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而且既对传统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