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131I内照射诱导小鼠胸腺细胞DNA损伤适应性反应的蛋白组学分析

来源 :广东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id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双向电泳及生物质谱等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探讨低剂量131I内照射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发生适应性反应时的蛋白质表达,从而揭示低剂量131I内照射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发生适应性反应的机制。  [方法]:  80只雄性昆明小鼠被随机分成四组,分别是对照组(D0)、低剂量组(D1)、高剂量组(D2)、组合剂量组(D1+D2),每组20只。D0组腹腔注射0.5ml生理盐水,D1、D2组腹腔注射放射性比活度分别是1Bq/g、105 Bq/g的碘[131I]化钠溶液0.5ml,D1+D2组预先腹腔注射0.5ml的放射性比活度为1Bq/g的碘[131I]化钠溶液,12h后再腹腔注射0.5ml的放射性比活度为105 Bq/g的碘[131I]化钠溶液。通过彗星实验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131I引起的胸腺细胞DNA损伤程度,建立低剂量131I内照射诱导小鼠胸腺细胞适应性反应模型;利用双向电泳技术(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获得以上四组小鼠胸腺细胞蛋白质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用差异蛋白分析软件对二维凝胶电泳图谱进行分析,找出四组之间的差异蛋白;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trix assisted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 MALDI-TOF-MS)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行鉴定分析;并利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对鉴定出的蛋白质进行聚类分析。最后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的方法检测经质谱鉴定出的差异蛋白的表达量。  [结果]:  1.低剂量131I内照射诱导小鼠胸腺细胞DNA损伤的适应性反应  (1) D0、 D1、D2组小鼠胸腺细胞彗星尾长随着131I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D2组小鼠胸腺细胞彗星尾长大于D1+D2组(P<0.05)。  (2)给予小鼠腹腔注入不同剂量的131I,D0、 D1、D2组小鼠胸腺细胞“梯状条带”亮度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D2组小鼠胸腺细胞“梯状条带”亮度大于D1+D2组(P<0.05)。  2.低剂量131I内照射诱导小鼠胸腺细胞DNA损伤适应性反应的蛋白组学分析  (1)用Image Master2D软件在分析胶成像的基础上比较四组蛋白表达谱的差别。D1组与D0组比较,D1组下调的蛋白点数目是76个,上调的蛋白点数目是205个(P<0.05); D2组与D0组比较,D2组下调的蛋白点数目是81个,上调的蛋白点数目是184个(P<0.05);D1+D2组与D2组比较,D1+D2组上调的蛋白数是90个,下调的蛋白数是41个(P<0.05)。  (2)选择19个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这19个蛋白质分别是SCFD1、OLST、HNRPK、DLST、FAF1、MPI、NACA、SRSF1、KRT17、KRT18、CDK、CK2b、RPL11、SUB1、BID、DBLOH、PSMB9、ARHGDIB、MYL4。  (3)这些蛋白质经过Go分析后对其生物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成分分别做分类饼图,并对生物过程的一部分绘制表格。结果表明,在生物过程中涉及信号转导蛋白的比率是6.17%,涉及细胞死亡的蛋白质的比率是3.16%,参与蛋白质翻译的百分率是2.6%。  (4)WB的结果显示蛋白BID的表达量与该蛋白在四组双向电泳图谱上的表达量基本一致,即是在D1+D2组中BID的表达量高于D2组(P<0.05)。WB的结果显示D1+D2组蛋白质FAF1的表达量低于于D2组(P<0.05),这与FAF1在双向电泳图谱上的表达量不一致。  [结论]:  1.低剂量131I内照射可以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发生DNA损伤的适应性反应。  2.根据双向电泳、质谱、Go分析以及蛋白质印迹分析,低剂量131I内照射诱导小鼠胸腺细胞DNA损伤的适应性反应与多种蛋白质表达的上调和下调密切相关,这些蛋白质涉及细胞增殖、细胞死亡、信号传导通路和蛋白质的翻译等方面。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脊髓单羧酸转运蛋白2在急性炎性痛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小鼠急性炎性痛时脊髓单羧酸转运蛋白2表达的变化,确定其在急性炎性疼痛中的作用。  方法:(1)实验分组:正常
【目的】①观察腺病毒介导的IL-24基因转移对LPS诱导的系膜细胞增生的影响,并探索其对系膜细胞LPS诱导的系膜细胞的细胞周期调节蛋白p21、p27和CyclinE的影响;②探讨腺病毒介
目的:目前,对癫痫反复发作的病因的说法很多,但齿状回颗粒细胞的神经发生增加,颗粒细胞的苔藓纤维异常发芽及伴随的突触重塑已被认为是其细胞机制之一。故近年有关神经发生和突触
感染性疾病仍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umanTlymphotropicvirus,HTLV)是唯一从人体肿瘤中分离的RNA病毒(有Ⅰ、Ⅱ两型),它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