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于2005年5月9日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一件可以改变中国证券市场运行格局的重大历史事件,倍受各方关注。随着股权分置改革接近尾声,股权分置改革(简称“股改”)的效果检验也被提上历史日程。股改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利益”的非正常现象,如果股权分置改革是有效率的,它将有助于公司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公司业绩。本文尝试使用已有财务数据检验股改的成效。 论文选取2005年12月31日前完成股改的233家公司作为样本,使用2003-200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考察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论文选择了四类传统的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衡量标准,分别是盈利能力指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ROE)、成长性指标(总资产增长率、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和经营净现金增长率)、资产周转效率指标(固定资产周转次数和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和现金创造能力指标(经营净现金/总资产、经营净现金/销售收入和经营净现金/股东权益),从四个角度考察股改成效:一是比较233家样本公司股改前后的业绩变化情况;二是比较股改公司与非股改公司在2003-2008年的业绩变化情况;三是比较采用不同股改方案公司的业绩变化情况;四是考察采用送股方案的样本公司中,送股比例高低与业绩的关系。 论文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引言,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分析框架及论文结构内容;第二章文献评述,综述研究股权分置及其改革的论文及成果,主要包括股权分置的政策类文献,股改方案类文献、股改支付对价类文献和股改后果类文献;第三章数据检验,选择2005年12月31日前完成股改的233家公司作为样本,使用2003-200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考察股改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从四个角度进行比较);第四章结语,总结全文结论,提出建议,并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有,(1)就样本公司截至2008年的表现而言,业绩衡量的四个方面中,除资产周转效率整体呈上升态势外,其他三类指标变动均呈下降趋势,即样本公司的盈利能力、成长性和现金创造能力均呈下降态势,2005年的股改并没有给样本公司带来业绩的提升;(2)在考察期开始,即2003年,样本公司四个方面的业绩普遍遥遥领先于其他公司,这与从前相关文献的研究结论—“靓女先嫁”一致,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样本公司相对于其余上市公司的领先优势在逐渐消失,有时甚至被超越,只有样本公司的盈利能力在2008年普遍下降的背景下,表现略优于其他公司,可以认为,股改并没有保证样本公司继续保持原来的的业绩优势;(3)根据采用四种不同股改方案公司在2003-2008年间的业绩表现,样本公司中采用较多的四种对价方案中,采用送股方案公司的业绩表现最好;送股+派现的排名第二,与送股公司并无显著差异;送股+权证公司排名第三;缩股公司排名第四;(4)论文对样本公司中选择送股对价方案的公司单独进行了考察,使用单变量回归方法检验送股比例与业绩指标之间的关系。发现,送股比例与公司的业绩表现普遍负向相关,可以推断,公司业绩的好坏影响到股改时对价支付比率的确定,业绩相对较差公司的流通股东自然要求较高的支付对价,如较高的送股比例,但股改之后业绩相对较差的公司也延续了之前的惯性,甚至变本加厉,业绩变得更差,致使公司出现越来越多的业绩指标与送股比例显著负相关。总之,本文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股改有成效。论文因此提出,股改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深层次提升。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因素有多种,大致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宏观发展环境层面的,另外一方面是公司内部治理层面的,股权改革不能简单的等同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股权分置下的很多制度设计,包括公司股权结构、治理结构、公司内部运行机制及公司管理层多年来形成的管理风格等恐怕不是股改当时就能彻底改变的。如果不能真正解决资本市场不完善、内部人控制和道德风险等问题,股权分置改革恐难以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