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政策分析——兼论政策改革的路径选择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nhua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治理结构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确定不同的治理模式,从而在医疗服务需求中,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各自的优势。 本论文通过对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实施结果的实证分析,认为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实施四年来没有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医疗服务领域没有形成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医疗机构良性竞争的有效格局;二是医疗服务价格过快增长的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政策没有实现预期目标,究竟是政策本身的科学性不够的问题,还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出了问题,我们通过对这项政策的回溯性分析,提出以下观点: 在政策制定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制定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的理论依据尚不明确,政策制定之初就缺乏对医疗机构如何分类的理论指导;二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搏弈,导致分类管理的配套政策没有及时跟上;三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科学性问题,这包含四个方面:首先、我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借鉴了欧美国家的分类模式,但是欧美国家与我国的整个医疗体制有着很大的不同,单纯地模仿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其次,在缺乏法律地位的情况下就推出了非营利性机构,这就在实践操作上带来许多问题和困惑;再次,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深入地、多方面地、长期地调研基础上就实施了这项影响巨大的制度改革,导致政策执行中产生很多问题;最后,分类管理政策缺乏一个政策试点过程。 在政策执行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从执行主体看,存在着制度上的缺失,中国传统上的行政管理存在着一种天然的惰性,即热衷于政策制定,而对政策实施后的监管缺乏;二是从政策执行手段来看存在简单化的倾向,地方政府缺乏创新。 论文第四部分对分类管理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理论依据在于对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在医疗领域的科学界定,由此来界定政府究竟应当在医疗领域所扮演的角色。论文第五部分是对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模式的国际经验比较,主要介绍了美国和日本的医疗服务体系,美国和日本的医疗服务体系各具特色,总结两国改革的经验或教训将会对我国医疗服务领域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论文第六部分提出了分类管理的新框架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对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的制定过程和政策执行过程给予了科学分析,以此角度来分析政策失效的原因,这在过去的文献研究中很少涉及;论文的闪光点在于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治理结构,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现在的高职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急切需求寻找自己喜爱的图书。他们对多种事物又充满了太多的好奇心,但因年龄的因素,又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和选择能力。他们已经不像少儿时期那样对各种类的图书都喜欢,而是开始追求新的品位,对图书的品种有所挑剔。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小说、电子杂志等在学生中更是广为流传。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开展指导阅读发挥的作用又是课堂教育等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根据高职
我国多年来进行的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为深化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辽宁省在进行了部分地区、部分系统的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试点后,提出了全面推行聘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