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印染废水属于“三致”工业废水,含有典型的难降解污染物,催化臭氧技术可对其实现有效处理,大幅提升出水水质,但催化剂的分离回收是其实际工程中一大问题。本文以铁锰氧化物作为活性成分,负载于粉末活性炭上,制备出具有磁性的铁锰氧化物改性活性炭,并将其应用于臭氧催化氧化工艺,以高浓度的亚甲基蓝溶液模拟的印染废水进行研究,在提高工艺催化降解有机物效率的基础上,通过磁性分离解决催化剂的回收问题。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染废水属于“三致”工业废水,含有典型的难降解污染物,催化臭氧技术可对其实现有效处理,大幅提升出水水质,但催化剂的分离回收是其实际工程中一大问题。本文以铁锰氧化物作为活性成分,负载于粉末活性炭上,制备出具有磁性的铁锰氧化物改性活性炭,并将其应用于臭氧催化氧化工艺,以高浓度的亚甲基蓝溶液模拟的印染废水进行研究,在提高工艺催化降解有机物效率的基础上,通过磁性分离解决催化剂的回收问题。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三种负载比的改性活性炭,以BET比表面积测试法、扫描电镜分析、EDS能谱检测、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VSM磁强测量、Zeta电位对其进行表征,并探究其磁分离、金属离子浸出和重复利用率等性能。由表征结果验证,铁锰氧化物成功负载于活性炭,材料可磁性回收,在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去除和催化臭氧降解实验中都表现出优越的性能,且金属离子浸出率较低,5次循环利用后去除率可达77.5%。改性活性炭最佳负载比为1:1,并进行条件优化与机理探究。在吸附实验中,利用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以及吸附热力学分析其吸附行为,并通过对时间、温度、初始浓度、p H、改性活性炭投量和盐度的影响因素探究确定最佳吸附实验条件,结合表征结果推测吸附机理。当亚甲基蓝浓度为300 mg/L,活性炭投加量为0.6 g/L时去除率可达97%,最大吸附量为467.22 mg/g;浓度为500 mg/L时则达到518.20 mg/g。改性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是符合准二级动力学、Redlich-Peterson等温线模型的吸热过程,在碱性环境中吸附更快。催化臭氧实验则是以不同臭氧投量研究吸附、氧化和催化之间的协同效应,在不同反应时间、不同p H环境和不同投量与盐度的影响下确定最佳催化实验条件,以相同体系处理甲基橙和罗丹明B扩展了改性活性炭对不同染料的催化效果探究。最后通过矿化度、自由基等探究结合吸附机理推测催化臭氧机理。投入2 mg/min臭氧后,对500 mg/L亚甲基蓝催化臭氧处理30 min脱色率可达100%,60 min时COD从380 mg/L削减至43 mg/L,矿化率为88%。而单独臭氧体系中脱色率最高可提高41%,且矿化率仅为66%。催化臭氧过程符合拟一级动力学,在p H=3~10的范围内均有显著的降解效果;盐度对吸附和催化过程均影响较小,即体系对水质适应范围广,能显著提高臭氧的利用率且保持高效的去除效果。这是由于其比表面积较大、表面基团丰富,且负载铁锰氧化物提升了吸附与催化性能,能将亚甲基蓝吸附于表面进行反应。采用廉价的原材料和简单的合成方式所制备出的具有磁性回收性能的新型高效臭氧催化剂对于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工艺具有工程价值。
其他文献
基于硫酸根自由基(SO4·-)为基础的高级氧化技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SO4·-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2.5~3.1 V),使其对有机污染物具有很强的氧化去除能力。课题组早期研究表明,用柠檬酸还原氧化铜能提高氧化铜催化过硫酸盐(PMS)的能力,但仍存在氧化铜比表面积较小、吸附有机污染物的能力相对较弱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课题利用凝胶法将氧化铜原位负载到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上,
好氧颗粒污泥具有紧实的层状结构、耐冲击负荷强和节约工程占地等诸多优势,然而目前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低温环境对活性污泥的理化性质和污染物处理效能等方面有显著影响,直接导致污水设施在低温条件下启动和运行困难。目前,对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大多采用单一温度条件,采用变温运行条件的研究较少。本课题旨在研究好氧颗粒污泥在恒温和变温运行过程中形成特征、污染物处理效能、EPS含量、c-di-GMP
三氯卡班(Triclocarban,TCC)是广谱的氯代芳烃(含两个苯环和两个酰胺键)抗菌剂,在清洁剂、纺织品、塑料、儿童玩具、化妆品和其他个人护理产品被广泛使用。SARS-Cov-2在全球大范围流行可能使TCC等抗菌剂使用量持续增加,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风险尚未得到全面评估。为了填补氯代抗菌剂对纯培养微生物反硝化功能影响研究的空白,本文选取典型的反硝化细菌——脱氮副球菌Paracoccus den
棕色碳(BrC)在近紫外光到可见光波段内具有吸光作用,对于气候变化、辐射平衡、空气质量、人体健康等方面均有影响。哈尔滨市位于我国东北平原的东北部,冬季漫长且寒冷,采暖季长达六个月,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空气污染特征使得对哈尔滨地区BrC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长期、连续的外场观测样品,利用定性和定量的多种方法,探讨了环境样品中BrC的光学性质及影响因素、浓度水平及时间变化、来源及其性质,为探究严寒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活动产生的有机固体废弃物产量及其中餐厨垃圾占比的提高使得环境负担日益加重。目前由于高含固有机固废厌氧发酵存在启动时间长、体系内的物质扩散受阻及易酸化等问题,阻碍了高含固厌氧发酵的推广应用。因此,本课题通过对有机固废组分中的“秸秆+餐厨”共发酵过程进行研究,合理设计高含固厌氧发酵启动方案,并量化测定厌氧发酵过程的有效扩散系数,结合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变化,从反
本文调查了大班幼儿的入学适应性,摸清他们在体能平衡、学习技能、生活技能等诸方面的入学储备;直面幼小衔接面临的具体困难,了解新时代家长对孩子入学的需求和期待等,继而明确幼小衔接的努力方向,提出科学衔接的途径和策略,做好双向衔接、主动衔接,促进幼小之间的顺利过渡。
塑料因产量大、回收率低、难降解等因素,进入环境中不仅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会对生活在其中的生物造成威胁。本文就塑料生物降解效果差、预处理对塑料影响不明确等问题,将物化预处理与生物降解两种方法进行耦合,筛选最佳塑料预处理方法,并以黄粉虫为塑料生物降解源,通过黄粉虫代谢产物和肠道菌群的表征和测序分析,探究物化预处理对黄粉虫降解塑料的影响和黄粉虫取食预处理塑料肠道微生物响应。本文从预处理对塑料的影响入
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成分的无机含氯消毒剂多年以来在多种行业消毒得到了广泛应用,而清洁活动产生的次氯酸的排放使得次氯酸钠清洁消毒活动成为一种潜在的大气环境污染源。众所周知,次氯酸在体内由髓过氧化物酶催化过氧化氢氧化氯化物产生,是细胞产生的主要强氧化剂,以杀死细菌和其他入侵病原体。目前,体相内次氯酸与磷脂的反应研究已趋于成熟,但对于环境中次氯酸对磷脂的气-液界面的反应目前研究极少。因此,探究界面条件下次氯
在生产生活中大量废弃的分离膜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浪费,影响生态和环境健康。目前传统的废弃膜处理方法通常也会导致次生污染的发生。可生物降解分离膜材料可通过一定的生物催化化学过程将膜完全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目前对可生物降解分离膜材料的研究还比较少,尽管聚乳酸(PLA)作为一种可生物降解材料已经应用于包装和医疗行业,但在分离领域的研究依然不充分且应用种类较为单一。尤其是PLA具有明
聚羟基丁酸脂(PHB)具有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且机械性能与传统塑料相当,是传统塑料的理想替代品之一。以甲烷为原料的PHB生产不仅能生产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而且能降低PHB生产成本、减排温室气体。关于甲烷氧化菌PHB合成的研究大多数是利用纯菌发酵,而纯菌培养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混合菌群稳定合成PHB的研究较少,且非无菌操作降低了PHB的合成成本。本文探索了以甲烷为碳源,从活性污泥中富集甲烷氧化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