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脱贫攻坚战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我国庄严承诺到2020年要消除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尽管我国目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但截至2018年仍有1660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由于贫困农户在资金、技术上的限制,从事农业生产很难实现收入的增长,从而难以摆脱贫困的处境。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脱贫的途径之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和“三块地”改革是现阶段我国土地制度的重大创新,有效地解决了存在的诸多弊端,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转型。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加速非农化转移以及农地资源重新配置的趋势下,推进农村土地资源再配置以助力脱贫攻坚就成为了一项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对农户土地资源再配置的减贫效应和选择行为的研究及其内在机理的探索,一方面拓展了土地资源配置和贫困减缓的研究视角,另一方面也为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提供了决策参考。基于此,本文紧扣农地资源再配置的减贫效应的研究主题,运用农户行为理论、资源配置理论以及贫困减缓理论,以大别山片区、国家级贫困县——安徽省望江县为研究区域,采取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及计量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农地资源再配置与贫困减缓的内在机理,实证分析了农户土地资源再配置的减贫效应和选择行为,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本文所做的创新性探索主要包括:1.验证了农地资源再配置所引致的贫困减缓影响效应。本文将农户耕地流转面积和扶贫开发项目占用农户的土地面积作为农地资源再配置的关键指标,通过收入贫困的视角,运用OLS线性回归模型对实地调研获取的1,000户贫困户的微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上述的两个关键指标对于贫困户家庭人均收入有着显著的影响,边际效应分别达到7.5%和36.4%,在剔除收入大于90%分位数的样本和收入低于10%分位数的样本再次回归后,仍得出相似结果,切实地表明了农地资源再配置能够带来减贫效应。2.定性定量分析了决定农户土地资源再配置的选择行为——非农就业。本文基于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将非农就业作为影响农户土地资源再配置选择行为的关键变量,通过一个农户选择行为模型的推导,理论分析表明家庭非农就业人数越多,选择再配置土地资源的概率越大;根据实地调研的1,000户贫困户的微观数据,通过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家庭非农就业人数有着显著影响,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户选择土地资源再配置的概率就会提高3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