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水位骤降对发耐滑坡稳定性影响及分析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wei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布革水电站建成运行后,位于库首区的发耐滑坡在水库运行期间多次发生失稳破坏,成为影响水库正常运行的重大地质因素,对于发耐滑坡的研究,成为鲁布革水电站科学安全的运营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滑坡稳定性由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决定,内在因素是边坡本身固有的,外在因素则包括地震、库水位、雨水,开挖等。鲁布革水电站蓄水运行后,库水位将保持在1130m左右,每年雨季来临之前,水位会下降到1110m左右,以增加水库得抗洪能力,且为了保持水库安全运行,每3~5年需要进行一次放空冲沙,在这些调控中,库水位骤降产生的渗流作用对发耐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是鲁布革水电站运营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滑坡在地下水渗流作用下稳定性评价既是一个复杂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工程应用课题。目前大多数有关地下水的渗流模型往往是静态模拟,对于因库水位骤降而产生的地下水渗流场的模拟往往不能准确体现,且与地下水动态变化实际情况不相符,计算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也有差别。为了分析库水位骤降时,滑坡渗流场的变化情况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在资料收集、野外工程地质调查、深部钻探及室内试验等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实验分析、地质力学分析、极限平衡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库水位骤降条件下,滑坡渗流场的变化及对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1、发耐滑坡古滑坡滑动带主要受软弱岩层层面及构造面控制,软弱岩层是二叠系上统乐平组(P21)灰黑色、黑色炭质页岩和煤层及少量深灰色灰岩、泥灰岩。 2、发耐古滑坡成因机制复杂,从岸坡开始出现蠕滑拉裂变形到蠕滑拉裂加剧到整体下滑、古滑坡形成,都与黄泥河侵蚀发展关系密切,且受地质结构条件的控制。 3、研究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应用GE0-STUDIO建立渗流模型,较为准确的模拟了发耐滑坡在不同库水位下降速度下的渗流场变化规律。 4、选择降速1m/day、2m/day、15m/day,降幅30m,对在不同降速下古滑坡整体稳定性及岸坡稳定性的变化分别进行研究。发现其变化规律,提出不同降速下的临界库水位,临界时间。 分析结果表明:发耐滑坡在不同库水位骤降速度下,对古滑坡整体稳定性不利,不同降速影响程度不同,总体上降速越大,影响程度越大,影响曲线呈抛物线或半抛物线,对应每一种库水位的下降速度,都存在有临界库水位、临界时间,三种速度下降的过程中,古滑坡的稳定性系数都在1.20以上;对岸坡稳定性有非常不利的影响,最危险的滑动面范围都集中在古滑坡体的中前部,变化规律与对古滑坡整体稳定性规律相似,随着库水位的下降,岸坡的稳定系数逐渐降低,速度越大,影响越大。不同库水位岸坡稳定性系数变化呈半抛物线型,开始阶段下降幅度较大,末尾阶段下降幅度变缓,总体上是单调递减的。以稳定性系数为依据,提出了岸坡从稳定向基本稳定变化的临界库水位、临界时间,岸坡从基本稳定向不稳定变化的临界库水位、临界库时间。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板桥凹陷古近系主要储层砂体发育层系一沙河街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层序地层学方法和思路,通过建立板桥凹陷古近系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体系域级别上对沙河街组开展沉积体
在春季的夜空中,狮子星座是代表性星座.它形状整齐均匀,亮星较多,在天空中非常显著.它的中心位置:赤经10时30分,赤纬16度.在巨蟹座之东,室女和后发两座之西.每年3月,狮子座从
本文利用青海地区布设的12个宽频带地震台站所记录到的满足一定震中距范围的远震波形数据,从中选取满足要求的数据,分别利用旋转相关法和切向最小能量法计算各台站的 SKS波分
目前制造业信息技术应用特征是产品设计、分析、制造、装配等分阶段构建模型,信息冗余度大、数据一致性差,在异构环境下运行,使用成本高、效率低,产品信息难以集成和继承。产
学位
拉矫辊是连铸生产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其主要作用是夹持住钢坯,将钢坯拉出结晶器,并在通过拉矫机时将钢坯矫直。拉矫辊工作时内部通入循环水进行冷却,外表面与红热钢坯紧密接触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芯片上电子元器件的集成数量与日俱增,电子芯片的性能越来越好,因而所消耗的功率也越来越大,随之而来就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传统的自然对流或者强迫风
本文先在镐形截齿单齿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截割含有包裹体和夹石层煤层的随机载荷模型。其次,模拟得到了截割机构在复杂煤层条件下的载荷变化规律和功率变化情况。最后,以
现今,农村高中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力量.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及必要的学习环境已然成为目前严峻的现状.为了完成繁冗的教学任务,农村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注重机械操练及知识
随着列车的提速,车轮的损耗加剧,增加了车轮疲劳破坏的可能性,使得车轮的强度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车轮的强度进行分析研究并对车轮的疲劳强度进行安全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