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首先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作了初步研究,重点探讨了五种以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以及借助这些方法建立起的各项生态效益评价模型.研究表明,森林的生态效益主要分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碳氧平衡、净化大气、游憩、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十二类,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外部经济性、公共商品的特性和地域局限性.在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评价时,主要有能值理论、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等三种理论基础.该研究认为:以能值理论为基础进行生态效益评价时面临太阳能值转换率和能值/货币比率确定困难的问题,而且森林生态系统所拥有的客观能量值并不等于森林为人类所实际提供的能量值.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评价时会遇到森林的生态效益并不一定全是劳动产物,且劳动投入大小与森林生态效益大小之间具有不对称性的问题.虽然效用价值论面临森林生态效益的评价结果会受到消费者自身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的影响而具有不稳定性的问题,但该研究认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核心问题是其对人类和社会经济发展有效用,因此主张以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作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效用价值论,该研究重点探讨了进行生态效益评价的如下方法:费用支出法、市场替代法、影子价格法、旅行费用法和模拟市场法.在建立涵养水源、改善水质、改良土壤、碳氧平衡、空气净化等效益的评价模型时采用了市场替代法;在建立水土保持效益等的评价模型时采用了影子价格法和市场替代法;对游憩效益进行评价时,分别采用旅行费用法和模拟市场法建立了相应的模型.该论文以效用价值论和上述评价模型为基础,在遵循时空统一原则(各年的生态效益不能累加)、主导效益原则(计量中应能体现公益林和商品林在发挥生态效益上的不同地位)和社会认可原则(评价的结果应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得到社会的认可)的前提下,对昆明市森林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评价中考虑到公益林是发挥生态效益的主体,而商品林生态效益的发挥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对公益林的生态效益价值量赋予1的权重系数,对商品林的生态效益价值量赋予0.5的权重系数.结合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利用生态价值曲线模型计算出人们的支付意愿系数为0.45.据此得出结论:2001年昆明市所辖14个区域的森林生态效益年价值量为8.14亿元(其中:涵养水源效益占42.37%,水土保持效益占4.49%,净化空气效益占5%,改良土壤效益占16.5%,碳氧平衡效益占31%,游憩效益占0.65%.),是2001年昆明市32131万元林业总产值的2.5倍;若按1180771.9公顷林业用地面积平均,每公顷的生态效益价值量约689.3元.据此,林农因提供生态产品应增加的收入总量约为95.13万元(2001年昆明市个人所有的森林面积为1380公顷).如果这部分收入能得到实现或部分得到实现,将有利于改变林农生态富裕,经济贫困的局面,有效地增加社会福利,加快昆明市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