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婚姻家庭继承习惯法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B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理论法学的研究存在两个面向,一方面通过法人类学的视角探寻法的起源、演进与规律,另一方面则以法社会学的视角探讨法的社会应用、功能与整合,这些研究面向充分说明了学界对于法律多元问题的重视。佤族社会与文化堪称初民社会的典范,被国内外学者誉为“人类原始社会的活化石”而备受关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深入研究和观察佤族社会,有助于探寻初民社会的法规范与法秩序,揭示原创文化的本真与智慧;有助于帮助我们思考当代法治的多元发展路径,正确调谐国家制定法与民族习惯法的良性互动。学界对佤族社会的田调与研究肇始于上世纪50年代,相继出版了大量的调查报告及相关论著,可谓硕果累累。但这些研究仅仅是以人类学、民族学的视角关注佤族一般的语言、神话、宗教、历史、习俗、服饰及社会经济文化等现象,而对佤族社会的法规范和法秩序关注甚少,已有的研究成果也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理论性和现实关怀。鉴于佤族法规范和法秩序涉及范围广、牵扯问题多,本文仅以佤族婚姻家庭继承习惯法作为研究的着眼点,在田野调查收集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考察与论著,对阿佤理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具体而言,本文由引言和正文组成。在引言中,主要概述了佤族的自然地理、族源历史和社会概况,为后文的展开做好铺垫。正文第一部分旨在详细描述佤族婚姻家庭继承习惯法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其特点。在论述中,笔者力求“主位”与“客位”的统一,在避免纯主位研究方法资料堆砌缺陷的同时克服纯客位方法的先入为主和断章取义。既注重对佤族婚姻家庭继承习惯法真实内涵的静态解读,又试图准确描述其与当地原始宗教、社会组织和经济生活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第二部分主要探寻佤族婚姻家庭继承习惯法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史论结合、夹叙夹议,力图阐明佤族婚姻家庭继承习惯法在印证早期人类社会的婚姻家庭形态、探寻初民社会的法规范与法秩序以及彰显原创文化的本真与智慧等方面的重要价值。第三部分以法律政策学的视角,从理性认知、民族自治立法、执法和司法等不同层面着手分析,力图探求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相互沟通、良性互动与共通交融可能的路径与范式,揭示佤族婚姻家庭继承习惯法在当今民族地区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实践价值与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何发此想思考上海郊野公园的发展趋势,何发此想?是诸多巧合所引发。巧合一:在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1月14日召开学会年会,并同时举办了以“郊野公园探究”为主题的风景园
时下,腐败严重,贪官频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廉政教育的方法有问题,大都是走过场,瞎糊弄,简直可以说是筛子装面——漏洞百出。这个严峻的问题难道不应该引起各地的高度重视吗?  自去年四川省在双流县、古蔺县等11个试点县(市、区)开展乡(科)級干部任职前廉政法规考试试点工作以来,截至目前,已组织29批次、806名党员干部参考,其中100多人因考试不合格,被暂缓提拔使用。(11月14日《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