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江号子是川江船工在劳作过程中,为协调动作一致性而产生的一种民间音乐,这种单一的实用性到后来逐渐发展为实用性与表现性并存的局面,即川江号子不仅具有协调动作的功能,也具有表达船工思想感情的功能。川江号子凝结了川江船工的劳动智慧,是川江水系重要的文化之一。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动力船已经完全取代了木船,船工已经失去了为木船提供动力的作用。船工的隐退,也意味着川江号子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如今,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川江号子的发展尤为困难,预示着其有濒临消失的可能。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家和社会正在逐渐加大对川江号子的保护力度。而作为最典型、最成功的代表之一的《印象·武隆》,以其新奇的方式,将科技与旅游结合,打造一个保护和传承川江号子的完美载体,这种山水实景演出打破了传统的保护与传承的模式,为更好地传播川江号子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以民族音乐学、民族声乐学等角度来研究川江号子的音乐特色,以及其在《印象·武隆》中的传承特点,通过《印象·武隆》中的传承模式的思考,探索川江号子的多维保护与传承路径。文章分为五个章节来阐述: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选题缘由及国内学者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同时也分析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第二章为川江号子述略,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川江号子的内涵,包括川江号子的历史、音乐特征和文化阐释。第三章为《印象·武隆》概述,主要从创作过程和演出效果两个方面来介绍《印象·武隆》的基本情况,使得读者对于《印象·武隆》有着整体性的认识。第四章为《印象·武隆》中川江号子的传承特点,这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从音乐特征的角度来阐述川江号子在地域性、唱词、唱法以及曲调上的传承与变化。第五章为川江号子的发展现状及思考,包括川江号子的传承现状、生存危机及发展思考。旨在通过本文的分析,使得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印象·武隆》中川江号子继承特征,从中汲取一定的经验,推动川江号子进一步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