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脑卒中是一类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多因素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的脑卒中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早期发现和早期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对于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及有效分配医疗资源是必要的,因此发现有效的血浆标志物显得十分重要。 目的:旨在通过观察尿酸、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D-Dimer)以及纤维蛋白原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并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研究对象是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就诊并住院的3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遴选后,最终纳入156例患者。查阅病例档案,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按照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组,并对患者采用改良Rankin评分分级对预后进行评估。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临床结局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基线特征的差异,并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⑴预后良好组100人(64.10%),预后不良组56人(35.90%)。⑵156例患者中82例为病情严重组(52.56%),74例病情较轻组(47.43%):高血压病史(P=0.001)、同型半胱氨酸(P=0.01)、纤维蛋白原(P=0.01)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有关。⑶预后良好组入院时平均NIHSS评分为7.81±3.56,预后不良组入院时平均NIHSS评分为13.48±4.9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预后良好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78±8.99mg/L,预后不良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9.88±10.92m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后良好组尿酸水平338.39±107.05μmol/L,预后不良组尿酸水平273.75±94.28μmol/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预后良好组D-二聚体水平0.89±0.45mg/L,预后不良组D-二聚体水平1.20±0.66m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⑷矫正混杂因素后,尿酸水平(OR=1.015,P=0.01,95%可信区间)、同型半胱氨酸(OR=0.55,P=0.015,95%可信区间)、入院时NIHSS评分(OR=0.881,P=0.005,95%可信区间)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90天预后情况独立相关。 结论:①高血压病史、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②入院当日NIHSS评分、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第90天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尿酸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保护因素;③D-二聚体不是急性脑梗死第90天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但可能与其他因素存在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