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桃(Prunus persica(L.)Batsch),因其诱人的外观和风味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现有研究发现采前套袋的避光条件会影响桃采后色泽的形成。茉莉酸类物质(MeJA和PDJ)可促进多种果实的着色,但其在桃果皮采后色泽形成中的作用还缺乏研究。本试验以套袋采收的桃为试验材料,首先研究了茉莉酸类物质处理对采后桃果皮色泽的影响,并对其着色机制进行了初步解析;同时有研究发现茉莉酸甲酯和超声单独或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Prunus persica(L.)Batsch),因其诱人的外观和风味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现有研究发现采前套袋的避光条件会影响桃采后色泽的形成。茉莉酸类物质(MeJA和PDJ)可促进多种果实的着色,但其在桃果皮采后色泽形成中的作用还缺乏研究。本试验以套袋采收的桃为试验材料,首先研究了茉莉酸类物质处理对采后桃果皮色泽的影响,并对其着色机制进行了初步解析;同时有研究发现茉莉酸甲酯和超声单独或共同使用均可以提高一些园艺物质的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生成,基于此研究了一种茉莉酸甲酯结合超声处理的保鲜技术。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茉莉酸类物质(MeJA和PDJ)对套袋桃果皮采后花色苷合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合理浓度的MeJA和PDJ处理均可显著地促进桃果皮的着色。MeJA和PDJ处理均可显著提升果皮红色相关色差值a*值和CIRG值的提升,且处理组果皮的总酚和花色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eJA和PDJ诱导桃果皮花色苷的积累与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增加有关。MeJA和PDJ处理组果实的CHS、CHI和F3H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呈现出比对照组更高的酶活性,也显著提高了DFR、ANS和UFGT酶的活性;MeJA和PDJ可以显著促进PAL、DFR、ANS和UFGT基因的表达,同时CHS、CHI和F3H也受到MeJA和PDJ不同程度的影响。(2)初步发现了茉莉酸类物质(MeJA和PDJ)对采后套袋桃果皮花色苷合成的可能机制。研究发现MeJA和PDJ可以促进内源JA和MeJA的合成,前期与CK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整个贮藏过程中,MeJA处理组的JA含量均高于PDJ和CK组,而PDJ处理后JA在第2 d与CK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第1 d,PDJ处理后内源MeJA的含量显著高于MeJA处理。同时还发现MeJA和PDJ可有效促进贮藏期桃内源蔗糖的合成,对贮藏初期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内源蔗糖含量和花色苷含量呈正相关,这暗示MeJA和PDJ处理可能是通过提高内源蔗糖的含量而促进花色苷的合成。内蔗糖含量的升高是否是由于MeJA和PDJ对内源JA的刺激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3)比较了MeJA结合US处理对桃果皮花色苷合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单用MeJA和单用US处理均可以增加桃贮藏过程中a*值、花色苷含量,有效的改善套袋桃果皮的颜色,其中MeJA结合US处理后桃果皮的颜色最红。处理组的PAL、CHS、CHI、F3H、DFR、ANS和UFGT基因表达量在大部分时间点都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些结构基因的表达变化可能在调节花色苷合成中起主导作用。贮藏结束时,MeJA、US和MeJA+US处理组的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含量分别是CK组的1.89倍、2.01倍和2.60倍;贮藏结束时,CK、MeJA、US和MeJA+US处理后的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的含量分别是10.13 mg/kg、20.80mg/kg、21.73 mg/kg和30.73 mg/kg,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和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是桃果实的主要色素,使其呈现红色。研究结果说明MeJA结合US处理是一种有效促进桃果皮花色苷合成的方法。
其他文献
地形是土壤侵蚀关键影响因子之一,一方面地形通过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盖度分布进而影响土壤侵蚀的分布。另一方面,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据的分辨率深刻地影响着参与土壤侵蚀计算地形因子提取的质量,不同部门和研究人员采用不同精度地形数据进行土壤侵蚀计算得到了不同的计算结果,严重影响了对区域土壤侵蚀情况的准确判断。地形与土壤侵蚀之间这种复杂的作用关系已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工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坡耕地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现有水土保持措施多为针对降雨侵蚀防治而设计,对春季融雪侵蚀防治作用,尤其在融雪侵蚀过程水沙动态变化角度还缺乏针对性研究。本文利用坡面融雪侵蚀监测结果,分析了典型水土保持措施影响下径流小区与坡面集水区尺度下水沙动态变化特征与规律,通过对比措施在融雪侵蚀与降雨侵蚀中的防治作用,阐述了典型措施在融雪侵蚀防治中的作用与特征,结合东北地区水土
辽河平原是我国温带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棕壤是该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该地区表土层季节性冻融循环现象强烈,冻融作用通过影响颗粒间摩擦和连结效果、颗粒大小及分布、结构特征和结构稳定性等,进而对土壤可蚀性产生重要影响。介于此,本研究以5~7 cm和25~27 cm两个深度的原状棕壤为研究对象,选取5个不同冻融次数(0、1、5、10和15)及5个不同初始土壤含水率(10%、15%、20%、25%和3
土壤侵蚀严重影响国家生态安全。近年来,林地侵蚀研究广泛,我国林地面积大,但林地的土壤侵蚀情况监测较为困难,因此,探明林地土壤侵蚀速率对林地侵蚀防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棋盘山风景区林地坡面为研究对象,采集2020年秋季坡面暴露树根样本35个、道路暴露树根样本31个,利用暴露树根年轮解剖结构变化来确定土壤侵蚀时间,采用树木地貌法分析林地土壤侵蚀速率,并将树木年轮宽度与Water Erosion Pre
土壤侵蚀导致土壤退化、土地生产力降低,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植物篱具有减缓坡面流速和降低水流的输沙能力的作用。因此研究植物篱阻滞坡面土壤侵蚀动力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不同坡度、不同流量和不同植物篱宽度组合条件下的室内径流冲刷试验,观测坡面径流流速、径流宽、接取水沙样等,分析坡面水沙输移过程中水动力学参数变化特征和输沙能力的变化特征,探讨水流输沙能力与水动力参数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的加剧及人类活动的增加,盘锦市辽河口湿地面积逐渐减少,其先锋物种盐地碱蓬群落可生存的空间也在逐渐缩小。盐地碱蓬退化已经成为人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辽河口湿地盐地碱蓬以及该群落生长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在探究盐地碱蓬群落生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的同时,通过蒸发皿与土培实验确定盐度与Cd2+作用下盐地碱蓬二型性萌发及生长的响应特征,最终在转录组学基础上探究盐地碱蓬响应机制中基因调控
东北黑土区土地资源优秀,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其地处中高纬度季节性冻土区,冬季漫长且气候干燥,春季大风降温与降雪、降雨频发,自然气候条件复杂,黑土表土经历反复冻融与冻干作用,土壤物理性质受到改变,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抗侵蚀能力。本试验以东北典型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进行冻融循环、冻融-冻干、冻融-冻干-冻融三种处理过程的室内模拟试验,选取团聚体破坏率、平均重量直径等有效指标表征土壤团聚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北方土石山区作为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地区之一,加以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来控制坡面水蚀已迫在眉睫。植物篱作为一种有效的水土保持生物措施,集占地小、见效快、耗资少等多种优势于一身,已广泛应用于坡面水土流失的治理。探究植物篱不同配置坡面减水减沙效益,可为北方土石山区坡耕地植物篱配置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在径流冲刷条件下,坡面不同植物篱配置(
东北黑土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土壤侵蚀导致黑土层厚度逐年减少,甚至出现了“破皮黄”现象。因成土过程缓慢,形成1 cm黑土需要成百年,黑土几乎成为了不可再生资源。植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费省效宏,植物篱具有成本低且能够有效改良土壤性质、减少水土流失等特点,是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治理的重要措施,但其坡面减沙机理尚不清晰。因此,本研究以东北黑土区为研究对象,设置三种不同配置植物篱,通过含沙水流冲刷模拟试
抚顺西露天矿历经百年开采,矿区内部土地退化、生态质量下降、水土流失隐患成为现阶段矿区亟需解决的生态问题。矿区经2017年的闭坑后,进入了生态恢复的快速治理期,其内部生态环境相对开采期已发生较大改变。为探析抚顺西露天矿区生态治理对矿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土壤侵蚀的影响,本研究以抚顺西露天矿区为研究对象,根据遥感影像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矿区土地适宜性空间分布特征;采用转移矩阵研究了矿区土地利用演变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