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均角患者进行非拔牙掩饰性正畸治疗,研究其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骨性形态位置及颅颌面垂直向和矢状向的变化,探讨掩饰性治疗对该类错牙合畸形颞下颌关节和颅颌面形态的影响,进一步为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均角患者的正畸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对象与方法:
选取已治疗结束的成人均角轻中度骨性Ⅲ类病例30例(其中男17、女13例),治疗前后均以锥形束投照计算机重组断层影像设备(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各组患者颅颌面断层影像,测量时使用Invivo5软件生成头颅侧位影像和颞下颌关节的三维重建影像,分别测量常用且具有代表性的头影测量指标和三维方向中颞下颌关节各个骨性结构的数值,并用GraphPadPrism5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掩饰性治疗前后研究样本相关指标的差异性。
结果:
1.治疗前颞下颌关节左右两侧测量指标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其左右两侧指标对比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2.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治疗前后,矢状位图层中关节窝高度增大和髁突长度减小,两者的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状位图层中髁突内外径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轴位图层中关节窝前后径增大和髁突前后径减少,两者的变化都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3.颞下颌关节位置变化:治疗前后,矢状位图层中关节上间隙和关节前间隙增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关节后间隙的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轴位图层中,髁突角增大及髁突几何中心到中心矢状线的距离减小,两者变化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4.髁突相对位置的两个指标ln(P/A)和(P-A)/(P+A)(P:关节后间隙,A:关节前间隙),其数值在正畸治疗前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5.颅颌面矢状向变化:骨性指标APDI和∠NP-FH减小,Wits值、Y轴和∠NA-PA增大,牙性指标∠U1-NA和U1-NA(mm)增大,∠L1-NB、L1-NB(mm)和∠U1-L1减小(P<0.05),以上变化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6.颅颌面垂直向变化:下颌平面角(∠MP-FH和∠MP-SN)增大,前面高(N-Me)和前下面高(ANS-Me)升高,ODI值减小,咬合平面中前牙牙合平面(A-OP)与眶耳平面的夹角减小,全牙列牙合平面(OP)和后牙牙合平面(P-OP)与眶耳平面的夹角变大,以上变化明显,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正畸治疗前后,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均角患者左右两侧颞下颌关节基本对称。
2.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矢状位中髁突长度减小和关节窝高度增加,轴位中髁突前后径减小和关节窝前后径增加,冠状位髁突内外径无明显变化。
3.颞下颌关节位置变化:矢状位中髁突在关节窝中的前间隙和上间隙增大,后间隙变化不明显,综合前后间隙大小,髁突相对于关节窝的位置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轴位中髁突角变大,两侧髁突几何中心与正中矢状线的距离减小。
4.颅颌面矢状向变化:骨性变化中下颌骨顺时针旋转,矢状向下颌相对颅部和上颌骨发生后退。牙性变化为上前牙较治疗前唇倾,下前牙较治疗前舌倾。
5.颅颌面垂直向变化:下颌平面角顺旋,前面高及前下部垂直向高度增加,前牙牙合平面逆旋,后牙牙合平面和全牙列牙合平面顺旋。
对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均角患者进行非拔牙掩饰性正畸治疗,研究其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骨性形态位置及颅颌面垂直向和矢状向的变化,探讨掩饰性治疗对该类错牙合畸形颞下颌关节和颅颌面形态的影响,进一步为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均角患者的正畸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对象与方法:
选取已治疗结束的成人均角轻中度骨性Ⅲ类病例30例(其中男17、女13例),治疗前后均以锥形束投照计算机重组断层影像设备(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各组患者颅颌面断层影像,测量时使用Invivo5软件生成头颅侧位影像和颞下颌关节的三维重建影像,分别测量常用且具有代表性的头影测量指标和三维方向中颞下颌关节各个骨性结构的数值,并用GraphPadPrism5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掩饰性治疗前后研究样本相关指标的差异性。
结果:
1.治疗前颞下颌关节左右两侧测量指标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其左右两侧指标对比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2.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治疗前后,矢状位图层中关节窝高度增大和髁突长度减小,两者的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状位图层中髁突内外径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轴位图层中关节窝前后径增大和髁突前后径减少,两者的变化都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3.颞下颌关节位置变化:治疗前后,矢状位图层中关节上间隙和关节前间隙增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关节后间隙的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轴位图层中,髁突角增大及髁突几何中心到中心矢状线的距离减小,两者变化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4.髁突相对位置的两个指标ln(P/A)和(P-A)/(P+A)(P:关节后间隙,A:关节前间隙),其数值在正畸治疗前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5.颅颌面矢状向变化:骨性指标APDI和∠NP-FH减小,Wits值、Y轴和∠NA-PA增大,牙性指标∠U1-NA和U1-NA(mm)增大,∠L1-NB、L1-NB(mm)和∠U1-L1减小(P<0.05),以上变化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6.颅颌面垂直向变化:下颌平面角(∠MP-FH和∠MP-SN)增大,前面高(N-Me)和前下面高(ANS-Me)升高,ODI值减小,咬合平面中前牙牙合平面(A-OP)与眶耳平面的夹角减小,全牙列牙合平面(OP)和后牙牙合平面(P-OP)与眶耳平面的夹角变大,以上变化明显,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正畸治疗前后,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均角患者左右两侧颞下颌关节基本对称。
2.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矢状位中髁突长度减小和关节窝高度增加,轴位中髁突前后径减小和关节窝前后径增加,冠状位髁突内外径无明显变化。
3.颞下颌关节位置变化:矢状位中髁突在关节窝中的前间隙和上间隙增大,后间隙变化不明显,综合前后间隙大小,髁突相对于关节窝的位置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轴位中髁突角变大,两侧髁突几何中心与正中矢状线的距离减小。
4.颅颌面矢状向变化:骨性变化中下颌骨顺时针旋转,矢状向下颌相对颅部和上颌骨发生后退。牙性变化为上前牙较治疗前唇倾,下前牙较治疗前舌倾。
5.颅颌面垂直向变化:下颌平面角顺旋,前面高及前下部垂直向高度增加,前牙牙合平面逆旋,后牙牙合平面和全牙列牙合平面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