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之物”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aaaeeett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在之物”在康德哲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作为康德哲学的许多论点的基础,贯穿于整个康德哲学的始终。它是康德哲学认识论的归宿,又是通向伦理学的门户。只有读懂“自在之物”我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康德的哲学。 康德提出“自在之物”是受了当时一些思想理论的影响,尤其是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影响。经验论与唯理论思想有许多对立的方面,主要表现在认识的起源、途径与结果三方面。它们的长期对峙与发展,为德国古典哲学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但由于二者在认识方面的片面性,最终都陷入了死胡同。康德认为经验论与唯理论之所以陷入了困境,在于他们采取了以“认识符合对象”的认识路线,康德要颠倒这种路线,使“对象符合认识”。因此康德就要重新解释“认识对象”是什么。 “自在之物"的内容非常复杂。在认识论上,含有三层意思:一是感性的源泉。康德认为由于“自在之物”的存在,对象才能刺激我们的感官,才能产生感觉。如果没有“自在之物”,感性无从发生,经验材料无从提供,因此认识也无从开始。二是认识的界限。康德认为,“自在之物”虽然存在,但它是我们的认识所达不到的,因此它的存在意味着认识的一种界限,是认识不可逾越的标记。三是理性的理念。康德认为“自在之物”虽然不可知,但它可以作为思考的对象而存在。“自在之物”有着更深刻的意义。“自在之物”是现象世界的基础,没有“自在之物”就没有现象。人只能认识现象世界,而不能认识它背后的“自在之物”。“自在之物”可以展现为多种样式,而现象只是“自在之物”呈现出来的一个方面,人们认识到的现象只是以人的能力认识到的现象,自在之物还有人的能力所达不到的许多方面。因此,“自在之物”之所以不可知,是因为人本身的有限性。康德的“自在之物”旨在告诉人们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要有所“畏”,要脚踏实地。 “自在之物”对以后的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着重论述了“自在之物”对黑格尔的影响,包括黑格尔对“自在之物”的批判以及他
其他文献
社会建构主义作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末使科学研究从理论转向实践,其科学观以社会建构的独特视角打开了被忽视的一系列新问题的大门。 社会建构主义科学观立足于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将科学知识纳入了社会学的分析之中,提出了建构科学的思想,把科学知识看成是社会因素的建构。它强调的是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而曼海姆则是研究科学与社会文化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联
黑格尔法哲学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讨论,关于它的解读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尤其是近三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热衷于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去形而上学化来复兴他的实践哲学,希望借此将黑格
科学传播承担着把科学技术知识从拥有者传递给接受者,使接受者了解、学习和分享这些知识信息的任务,科学传播的基本功能是把科学家的“私有知识”转化为“社会共享知识”,实现科
中国古代“技术”一词是横跨物质和精神两大领域的,也就是包含现代学术界对技术的两种划分:物质生产技术与“心理技术或内在的生命技术”①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古代技术才有了摆脱
李元阳是明代中后期云南大理地区的著名白族学者,他在云南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他的生平事迹、学术及社会思想,近人已多有研究。其中,就有关于他的心性说的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