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双关的认知阐释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dawei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关是汉语的一个传统辞格。汉语双关研究自古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萌芽发展期、修辞格本位研究时期、转型变化期。纵观汉语双关研究发展状貌,以往的努力多集中在双关的定义、类型、修辞功能等内容的静态描写上,随着西方认知理论对我国学术界的影响逐渐深入,汉语学界对修辞格也从认知角度进行深层研究。据笔者观察,双关的认知研究虽有部分学者涉及,但较之其它辞格尚显薄弱。本文采用认知理论中的意象图式、概念整合、图形一背景、关联理论以及格赖斯合作原则作为理论支持,选取诗词、散文、小说、广告语、民间歌谣中的双关语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双关的生成与接受的心理过程进行揭示,并对汉英双关的异同展开认知分析。 双关以意义立格,用同一语言形式关合双重语义。莱考夫基于身体经验总结出的系联图式正是双关语义结构的心理表征。笔者通过对汉语的字形、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进行全方位考察,根据双重意义系联方式的不同把双关区分为两种类型:意义关联的双关、语言形式关联的双关,运用公式对双关建构的认知模式进行总结。认为汉语双关建构主要运用了两种思维方式:类比思维、离析整合思维。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对双关双重语义合成的心理过程进行描述,双关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正是通过两种系联方式实现语境心理空间和双关语输入空间的联结,以铰链实现双重语义的联结。双关语建构是语义陌生化与熟知化的双重运作,其建构调动认知主体的两种认知方式:修辞认知与概念认知,从而营造置身其外的距离美以及“貌同神离”的变异美。 从心理学角度看,双关是典型的“知觉可逆图形”。双关双重语义各自言之成理,在接受者心理上形成的图形与背景均有意义体现。接受者对双关的语义识别符合“图形-背景”的认知规律:语表意义具有自足性和规约性,这些属性使其最先被识别为图形;语内意义表意完整,依赖语表意义及其语言形式,并且是新语境所关注的焦点,因而成为语境变化后的图形目标。关联理论帮助我们建立双关解读的推理模式,基于合作原则的认知失谐可以破坏语表意义的图形完整,从而激发接受主体积极寻求双关话语的语内意义。 论文通过对汉英双关异同的认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词多义双关与谐音双关是汉英双关的共有类型,语法双关、析字双关、比喻式双关在汉语中广泛存在,在英语中并不多见;汉英双关都用于表现语言的机智巧妙、营造幽默的话语氛围,汉语双关更多地用于个人情感、态度的含蓄表达。总体而言,汉语双关比英语双关具有更为丰富的构成类型以及语用功能,这与汉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善形象、重整体、重伦理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其他文献
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会长黄久松在接受采访时,首先对2016中国国际智能建筑展览会的举办进行了肯定,他说:“本次展会全面展现了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并为行业企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由于压力对地层和流体参数的影响,以及地层流体在渗流速度(压力梯度)变化时,流体组份与性质,流体和岩石表面作用力对渗流过程产生的影响,使低渗透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介质在变应力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二战后,即1945年到2008年的美国戏剧,论述范围包括美国的大众商业剧和替补戏剧。本文从意识形态的批判角度论述替补戏剧对美国主流幻象的批判与超越,文中把
学位
依据不稳定渗流方程,求解了在不同地质和渗流条件下油井的地层压力分布函数.分析了压力传导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得到压力在地层中的变化规律.在低渗透油藏内,导压系数与流动系数之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由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和经济关系三者组合而成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近现代,家庭在中国社会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家庭内容有多种
研究了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流度随压力梯度的变化关系.分析了低渗透油藏内的胶凝结构,高分子石蜡、胶质和沥青质的特点及其对石油结构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注水开发非均
本论文试从性别诗学的角度,按照历史顺序对蛇原型在中国文化中的流变给予简要而概括的梳理。从蛇原型在母系氏族社会、父系社会中的性别隐喻两个大的时代框架中入手,结合具体的
针对某设计转速为1 500 r/min的涡轮动叶叶栅在780-1 680 r/min之间的4个转速工况,利用干冰作为示踪粒子进行了内流场的PIV(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实验研究,获得了动叶叶栅流道中间截面及其下游区域的速度场和涡量场的二维分布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利用PIV技术测量的瞬态结果可以很好地捕捉动叶栅尾缘分离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所研究的实验工况以内,动叶出口及其下游区域速度随着动叶转
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