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公共汽车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交通方式,具有运行方便灵活、基础建设较完备、覆盖率较高等特性,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公交停靠站是常规公交系统的基础设施,是连接乘客和公交系统的纽带。然而随着公交线网不断发展,传统的公交停靠站已产生诸多问题,制约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因此针对多线路公交停靠站设置方法和停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缓解交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多线路公交停靠站的设置类型进行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汽车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交通方式,具有运行方便灵活、基础建设较完备、覆盖率较高等特性,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公交停靠站是常规公交系统的基础设施,是连接乘客和公交系统的纽带。然而随着公交线网不断发展,传统的公交停靠站已产生诸多问题,制约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因此针对多线路公交停靠站设置方法和停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缓解交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多线路公交停靠站的设置类型进行特征分析,发现串联式公交停靠站具有对道路条件要求低、主辅站间干扰小等优点;随后将公交停靠站系统分为车站、公交车辆、乘客和交通流组织四个部分,分析不同因素对停靠站停靠能力的影响;在对车辆运行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串联式公交停靠站的设置条件,并给出了上下游站台泊位数、站台间距范围和站长的设置方法。通过对公交车出站等待汇流时间的分析,结合M3分布模型给出了串联式公交停靠站上下游站台的干扰系数计算模型,确定了串联式公交停靠站有效泊位数计算方法;以停靠能力定义为基础,考虑车辆到达间隔和停靠时间的随机性,建立了串联式公交停靠站停靠能力计算模型。然后建立了以停靠能力最大为目标的流量分配模型和以乘客异站换乘时间最小为目标的线路分配优化模型。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利用调研数据判断出目标站点泊位数已经不能满足高峰时段公交车辆的停靠需求,因此给出了改造成串联式公交停靠站的设计泊位数、站台尺寸、公交线路分配的设计方案;根据调研数据对比分析了理论停靠能力和优化模型的停靠能力,说明优化模型的可行性;用优化模型对比分析了设立串联式公交停靠站和未设立串联式公交停靠站时停靠站的停靠能力,说明设立串联式公交停靠站的有效性。最后对比分析了两种优化方案,发现设立串联式公交停靠站与新增站点相比而言,能有效降低车辆的延误。
其他文献
作为农村居住环境形态的川西林盘,是川西乡村聚落的独特聚居方式,是由成都平原丘陵地带居民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低矮灌木、竹林、水系和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而成。几千年来,川西林盘择水而居、与林相伴、以田为依,遵从自然生长规律,在其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公共空间和居民活动特点,其公共空间包含物质公共空间和精神公共空间。然而,在近几十年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下,林盘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家
我国自从2000年开始跻身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人口迅速增长、失能、半失能、高龄、空巢老人数量逐渐增加,老年人生活和照料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2017年,我国“十三五”规划体系指出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从政策背景中可以看出社区养老的重要性,然而现有的社区养老设施功能单一、环境品质恶劣,与社区老年人的美好期望相差甚远。社区嵌入式养老是社区养老的一种新型模式,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一些生物降解性低、浓度高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染料、农药和酚类污染物等,已经成为土壤和水资源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目前已有多种方法用于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检测,其中电化学方法因其高效、灵敏、操作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酚类和苯并咪唑类物质的检测。电化学分析检测的关键是构建新型电化学传感界面。本论文制备了几类新型纳米材料,并基于此制备了电化学传感器,用于环境污染物中酚类污染物和苯并咪唑
隧道二次衬砌作为隧道工程最外层混凝土结构层,与初期支护共同组成复合式衬砌,对隧道结构周边围岩稳定起到重要的支护作用,同时也兼具防水、美观的功能。隧道作为地下结构建
有桩共享单车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出行方式,因其良好的特性优势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使用单车出行。在研究单车出行行为特征时,精准的客流需求预测可帮助系统管理者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单车系统运行客流量,使系统更好为城市用户提供服务。然而,城市形态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布局等因素在空间分布不均衡,对出行需求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即表现为在研究空间范围内影响因素对客流的影响程度也有所差异。本文基于芝加哥市Div
随着我国城市的经济贸易和社会活动日益频繁,居民出行需求快速增长,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严重,而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存在轨道交通规划过度超前,建设规模过于集中和资金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因此,为防止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建设的盲目性和夸大性,保证线网规划与城市自身的实际需求相匹配,从宏观上控制城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地铁客运迅速发展,使得依靠轮轨界面粘着性能运转的车辆负载日益增大。在轨道运输过程中,轮轨低粘着现象成为不断困扰车辆运行的主要问题。对轮轨关系的试验研究可以分为试验台试验和线路试验,由于线路试验中车辆实际运行工况的复杂性、高昂的成本,以及无法测量单一因素对粘着特性的影响,通过粘着特性试验台探究轮轨粘着特性是必要的研究手段。因此,本文对粘着特性试验台的设计与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道岔作为铁路信号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其工作状态与行车效率、安全息息相关。随着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和传感器技术的广泛应用,数量众多的传感器在很短时间内会产生大量的道岔监测数据。因此,面对大规模道岔监测数据占用空间大、处理难度大、数据冗余信息多等问题,研究道岔监测数据的压缩及快速诊断理论方法对指导工程实际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道岔监测数据具有多样性、数据不平衡等特点,通过压缩可以达到节省存储空
随着我国高铁铁路网络规模不断扩大,上线运用的动车组数量也出现激增,给动车组的运用管理带来更多的挑战。动车组由于其自身的精密设计和铁路运输安全的要求,上线运用一段里程或一段时间后,必须在动车段(所)进行检修整备作业。动车组的上线运用和入所检修涉及到动车所的两个相互关联的核心计划,即动车组运用检修计划和动车所调车作业计划。动车组运用检修计划决定了动车所能否在保障动车组运行安全的基础上完成既定交路的运输
我国轨道交通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拥有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全部制式的轨道交通。近年来,我国的轨道交通客流量与日俱增,乘客需求也日益增加。目前急需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另一方面是如何为乘客提供更方便快捷的运输服务。因此,需要从区域轨道交通整体出发,推进市域铁路、城际铁路、干线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协调发展的多制式区域轨道交通体系建设。本文首先对各制式轨道交通特性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