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表达作为语言交流的更高层次,是公众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对涉及其公共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发表看法、意见并进行交流和辩论的行为,正因为公共表达的存在,使得人类成为独一无二的物种,也为社会的形成和健康运行提供了必备条件。从媒介环境学视角出发,传播偏向理论认为媒介固有的物理属性和符号特征使得媒介自身会带有某种偏向,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传播偏向理论也在不断更新和丰富。进入到社交媒体时代,公共表达受社交媒体性质及功能、表达主体关系与动机、议题构成与内容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依然会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偏向。为了进一步研究社交媒体环境下公共表达传播偏向的相关问题,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法,通过对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社交媒体环境下公共表达传播偏向表现为“时空偏向、感官偏向、关系偏向、动机偏向、内容偏向、环境偏向”六个方面的存在与变化。公众利用社交媒体平台针对某一事件或议题公开发表看法和观点,其公共表达传播偏向就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这既有利于公民意识的提高和公众参与的实现、社会风气的形成和社会价值观的弘扬,也利于公共领域的构建。但由于虚假信息、非理性表达、网络暴力、“媒介审判”、群体极化以及过度娱乐化等现象的存在,公共表达传播偏向也会产生负面社会效应,对表达环境的良性发展造成阻碍。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三方合力、共同治理。通过政府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服务型政府;媒体行业加强媒体管理和自律、推动媒介融合;公众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意见领袖等一系列措施,才可以真正改善公共表达的传播环境,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共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