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点阵CO2激光结合自体颗粒脂肪注射治疗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观察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态学及组织学改变,分析比较不同处理情况下瘢痕中α-SMA和I、Ⅲ型胶原表达变化情况,探讨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是否能够成功给增生性瘢痕补充干细胞,以及点阵CO2激光结合自体颗粒脂肪注射是否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瘢痕增生及实现皮肤功能性修复。方法:1、新西兰大耳兔15只,制作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共获得增生性瘢痕模型120个,将其进行随机分组:联合组(A组)、脂肪组(B组)、激光组(C组)、对照组(D组),每组30个,以及正常皮肤组(E组,30个)。2、自体颗粒脂肪的提取及注射:造模28天后,兔子全麻下无菌切取腹股沟脂肪,剔除肉眼可见的血管及结缔组织,用含抗生素的PBS缓冲液充分漂洗3遍,眼科剪将脂肪剪碎成糊状。A、B两组注射自体颗粒脂肪,C、D组不予处理。3、点阵CO2激光治疗(DeepFx:能量:15mJ,频率:300Hz,Shape:2,Size:8,Pulse:1,Density:5%):完成注射后,A、C两组予点阵CO2激光治疗,B、D两组不予处理。4、标本的收集:观察各组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大体形态改变情况,并于治疗后第3天、7天、14天、21天、28天切取病变区组织小块,石蜡包埋保存。5、评价各组效果:HE染色观察增生性瘢痕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瘢痕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Ⅰ、Ⅲ型胶原表达变化情况。6、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特殊染色后,计算各组以及各时间点阳性例数及阳性率,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按α=0.05的标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大体观察:造模后28天,各组兔耳创面都愈合完全并形成色红、质硬、突起的增生性瘢痕,治疗后A、B两组厚度增加,随后变薄,质地变软,色泽变淡;C组增生性瘢痕逐渐出现萎缩,瘢痕体积变小,变平变软,色泽变浅;D组瘢痕仍维持明显增生状态。2.常规病理组织学观察:HE染色后镜下观察显示增生性瘢痕真皮层增厚,其间可见丰富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增生,部分炎性细胞浸润,胶原致密,排列紊乱,结节状或旋涡状排列分布,皮肤附属器消失。经治疗后A、B、C三组增生性瘢痕均有不同程度的向正常皮肤转化。D组改善不明显。3.特殊染色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1)各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α-SMA表达增加。经治疗后A、B、C三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α-SMA表达明显减少,PA、PB、PC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下降缓慢,PD>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治疗28天后A、B、C进行相互比较,下降程度为A组>C组>B组,PA-B<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C>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C>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造模后各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I型胶原较正常皮肤显著增加,经治疗后,D组I型胶原下降缓慢,A、B、C下降速度较快,PA、PB、PC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D>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治疗28天后A、B、C进行相互比较,下降幅度为A组>C组>B组>D组,其中,PA-B<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C>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C>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造模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Ⅲ型胶原较正常皮肤增加,但增加幅度无I型胶原明显,经过治疗后A、B、C、D四组均有下降,下降幅度为A组>C组>B组>D组,且PA<0.05,差异有统计学差异,而PB、PC、PD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点阵CO2激光结合自体颗粒脂肪注射治疗瘢痕后,能更加有效改善成纤维细胞数量、胶原形态、密度、排列以及血管的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及降低α-SMA和Ⅰ、Ⅲ型胶原表达,疗效优于单纯点阵CO2激光及单纯自体颗粒脂肪注射。2.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瘢痕后可能成功补充了干细胞到瘢痕组织内,加强了组织的自我修复能力。3.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瘢痕后,使用点阵CO2激光治疗可能更加有效刺激了脂肪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了皮肤的原位再生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