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菌的致病力、遗传多样性及其所含dsRNA的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j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纹枯病是我国冬小麦种植区的重要土传真菌病害,为明确其病原菌组成和致病力,对采集自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河北5省区的典型纹枯症状的植株,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利用菌丝融合测定、特异性PCR扩增、ITS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其所属融合群,并测定了所分离的241株丝核菌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在241株丝核菌分离菌株中,237株为双核丝核菌,占98.34%,且都属于AG-D融合群。只有4株为立枯丝核菌,占1.66%,其中2株属于AG-5融合群,1株属于AG-1-IB融合群,1株属于AG-1-IC融合群。供试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UPGMA法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供试菌株的致病力集中在中等致病力(平均病情指数为19.82-34.70)群组,菌株数为161个,占总株数的67.93%。强致病力(平均病情指数为36.59-66.75)和弱致病力(平均病情指数为2.87-17.55)菌株较少,分别有46和30个菌株,分别占菌株总数的19.41%和12.66%。不同省份的菌株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江苏省菌株致病力最强,安徽省菌株致病力最弱。供试的8个小麦品种对小麦纹枯病的抗病性存在差异,其中CI12633小麦品种属于抗性品种,豫麦49和Luke属于感病品种。采用SSR标记方法对5个不同地区的154株禾谷丝核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筛选出的5对SSR引物中共扩增得到24条多态性条带。154个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GS)的变幅为0.25-1.00。根据菌株间的相似性,用UPGMA法构建了聚类分析图。结果表明:菌株在50%相似性水平上可分为3个分枝,其中第一类包括67个菌株,包括江苏菌株7个,山东菌株13个,河南菌株30个,安徽5个;第二类包括53个菌株,包括江苏菌株4个,山东菌株9个,河南菌株23个,安徽菌株14个河北菌株3个;第三类包括29个菌株,其中江苏17个,山东4个,河南5个,安徽3个。所有供试地区的菌株相互交叉,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是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菌株的致病力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用已报道的可检测M2dsRNA的特异性引物来检测禾谷丝核菌中dsRNA的存在情况,结果表明,禾谷丝核菌中不存在这个特异性的dsRNA片段。对致病力强弱不同的禾谷丝核菌进行dsRNA检测分析,结果表明:20株弱致病性菌株中都检测到三种不同大小的dsRNA,22株强致病性菌株中仅有1株菌株没有检测到dsRNA的存在,其余21株菌株中均检测到三种不同大小的dsRNA存在,表明在禾谷丝核菌中dsRNA是普遍存在的,其存在与否与菌株致病力强弱没有相关性。
其他文献
论文采用搅拌平衡法考察了酸性(pH≈4.3)条件下三种不同结构的粘土矿物(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对水中低浓度二价阳离子铅、铜及镉的吸附特征,同时考察了单金属离子-水-矿物体系、双金属离子-水-矿物体系及三金属离子-水-矿物体系中重金属离子在蒙脱石上的吸附情况,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对体系中被吸附离子及粘土矿物可能溶出的离子进行了监测,采用拉格尔格伦伪一级动力学方程及伪二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植物在全球范围内大量种植及商业化应用,有必要建立科学、准确、可靠的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体系和方法。本研究以转Bt基因水稻“华恢1号”为研究对象,从整合水平和转录水平进行了系统检测研究,并对其非预期效应进行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优化建立了转Bt基因水稻成分DNA水平的定性检测技术体系。根据水稻内标准基因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SPS和“华恢1号”遗传转化时的载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