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信息化的带动,制造业的作用获得了进一步的发挥,世界制造业正进行着新-轮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国的巨大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规模转移的一个重要市场。对中国而言,制造业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和源泉,也是扩大就业的主导行业。江苏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制造业发展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与江苏区域经济特征相类似,制造业区域差异也十分明显。面对国内外形势、存在的地区差距以及不断加剧的竞争,如何促进江苏区域制造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综合运用了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采用动态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实证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等的分析思路以及多元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以江苏区域制造业产业为研究对象,按照文章提出的总体发展思路,实证分析了江苏区域主导性制造业和江苏整体产业集聚状况,对江苏制造业增长极现状与选择和产业转移的条件与影响因素以及江苏制造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及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根据研究需要和研究内容的逻辑顺序,论文共分10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主要对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同时,对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对文章所涉及的区域制造业等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二章是对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归纳综述。主要对产业和企业区位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中的产业集聚理论和增长极理论以及产业转移理论和资源条件、资源流动与配置理论等相关理论中指导制造业发展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为从主导产业、产业集聚、资源条件、区域协调机制等方面研究江苏区域制造业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章是对江苏制造业基本现状与发展的研究。文章依据相关理论分析基础,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江苏区域制造业布局现状,结果表明,江苏制造业区域特征显著。因此,文章提出了江苏区域制造业产业发展的思路,从各地区角度,应合理选择主导性制造业,通过产业集聚推动其不断成长;从江苏宏观角度,应选择和设立区域制造业增长极,利用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借助于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实现江苏区域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对江苏各地区制造业主导产业和江苏制造业产业集聚现状的研究。文章第四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具体分析了江苏13个地区各自的主导性制造业状况,结果表明苏南几个地区的制造业具有主导产业特征,而苏中和苏北的制造业主导产业还没形成,虽有一些发挥了主导性作用,但规模和效益等还不够。文章第五章运用了绝对集中度、区位基尼系数、地区差异系数指标分析了江苏制造业产业集聚状况,结果显示,江苏整体制造业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且区域差距在加大。
第六章和第七章是对江苏区域制造业协调发展机制的研究。文章的第七章运用区域行业分工指数,在实证研究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相似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制造业增长极现状,得出了苏州制造业增长极作用的发挥受到其自身资本结构特征影响的结论。同时文章还依据区域资源和经济状况、发展潜力、政府战略规划等原则对江苏制造业区域增长极的选择进行了研究。文章的第七章,对江苏区域制造业产业的梯度进行了简单的测定,对产业转移的实现,特别是促进苏南制造业向苏中和苏北转移的驱动力、阻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成本因素和苏南自身的外向型经济特征以及苏中和苏北的人力资本、资源比较优势将影响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
第八章则是与制造业发展相关的资源问题的研究。依据研究的需要,主要研究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源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的发挥。文章通过简单的方程回归分析了资本形成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通过各地区资产利润率的计算和投资环境的评价分析了区域资本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苏南地区的资产利润率并不算高,而投资环境则呈现传统的苏南、苏中、苏北逐渐递弱的梯度状态。因此,文章认为,投资利润率并不是苏南区域资本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投资的经济综合环境影响较大。文章还运用了Jeffrey Wurgler的模型对某一地区各类制造业之间的资本配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苏南地区和苏北地区的资本配置效率并不高,其原因可能是苏南的外向型特征和苏北经济的行政性色彩所造成的。文章同时对江苏区域人力资本的数量、质量和区域文化特征与内涵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苏北制造业发展的人力资本不足,而文化也具有与制造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涵。
第九章是结合前面几章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文章认为,江苏各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应依据相应的区域标准进行,并发挥政府的作用和完善主导产业的成长途径和机制;产业集聚的推进应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产业与企业、规模与效益等六方面的关系;增长极战略的运用应该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并创造各种条件和利用各种力量推动制造业增长极地区的形成;苏南制造业向苏中和苏北转移的实现应该解决好产业转移的成本问题,提高产业转出地区的动力和转入地区的承接力;而江苏区域制造业发展还要进一步提高相关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和创新文化内涵,改善制造业发展环境。文章的第十章进行了简短的结论和展望,认为江苏区域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要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立足于国家制造业产业安全,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