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以我国散打教练员的执教能力为研究对象,以参加2006年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的所有教练员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散打教练员的执教能力结构体系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我国散打教练员的基本情况和执教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散打教练员的执教能力是指散打教练员在指导散打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所必需具备的、对实现散打训练和竞赛目标有重要指导作用的各种本领,属于泛指概念。武术散打教练员执教能力结构指标体系包括3个级别的共52个指标,其中包括训练能力、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和科研能力7个二级指标,及44个三级指标。2 33位武术散打教练员的平均年龄为35.2±6.98岁,经历8.7±1.90年左右的专业训练,平均教龄为8±3.90年。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有2人,本科学历者26人,专科学历者5人,学历层次有明显上升。3 33位武术散打教练员的执教能力二级指标按照能力强弱排序依次为:训练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教学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和科研能力。4我国33位武术散打教练员的执教能力现状的整体评价为“强”。其中训练能力最强,得分为46.2,科研能力相对较差,得分为21.6476。在所有三级指标中得分较低的是外语口语交流能力、运用计算机辅助训练能力和阅读外文资料能力,亟待加强。5我国33位武术散打教练员执教的主观性大于客观性。有接近60%的教练员按照个人的运动和执教经验来解决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而只有16%的教练员是采用向科研人员询问的方式来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并给出以下建议:1本研究所建立的教练员执教能力结构中的指标权重,可作为武术散打教练员岗位培训课程的参考依据。同时还可以作为有关部门对武术散打教练员工作定量评价的参考指标。2从实践角度出发,武术散打教练员应该多于科研人员合作,通过与科研人员的交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而科研人员则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建立起与教练员之间的相互信任。3要适当增加武术散打教练员培训班的数量,满足教练员继续学习的需求。不局限于高、中、初三种武术散打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的形式,根据教练员的实际情况,尝试开发多种形式的教练员培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