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胺体系中微尺度硒碲化合物的控制合成及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q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旨在探索和研究微尺度(微米~纳米)硒碲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结构控制合成以及特殊新颖形貌制备的新方法、新路线。以水热、溶剂热技术为基础,发展了一种以乙醇胺为基础的化学液相反应体系。我们以金属硒碲化合物半导体为例,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如原料摩尔比、溶剂体积比、表面活性剂浓度等,可以对产物的结构、物相及形貌进行有效的控制。论文主要内容归纳如下:1.发展了溶剂热合成技术,在乙醇胺—水混合溶剂体系中,控制合成了不同结构和形貌的CdSe纳米晶。通过控制乙醇胺/水的体积比,成功的控制得到了六方、立方相的CdSe以及它们的混合相。通过控制乙醇胺/水的体积比,还可以有效控制产物的形貌。2.设计出乙醇胺—聚乙二醇反应体系,在此体系中,合成了CdSe纳米棒构成的微米管。实验表明,乙醇胺/水的体积比,聚乙二醇的加入量对产物的形貌有很大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了以聚乙二醇形成的棒状胶束作为软模板,制备CdSe微米管的可能形成机理。3.设计出乙醇胺—聚乙烯醇反应体系,控制合成了不同物相和形貌的各种硒化镍微米晶体。系统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产物物相和形貌的影响。通过控制原料Ni(Ac)2·7H2O和SeO2的摩尔比从1:3变化到3:1,我们可以依次得到NiSe2,NiSe2和NiSe,NiSe,NiSe和Ni3Se2,不同物相的硒化镍晶体材料。通过控制聚乙烯醇的加入量,可以有效控制合成不同形貌的晶体。4.设计出乙醇胺—葡萄糖反应体系,控制合成了不同形貌的硫属化合物(Bi2Se3,CoTe)纳米材料,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1)以Bi(NO33·5H2O和SeO2为原料,在上述体系中制备了花状Bi2Se3纳米晶。实验发现花状Bi2Se3纳米晶是由花状Se纳米晶为模板原位生成的。所制备的花状Bi2Se3纳米晶保持了模板的形貌。(2)我们在相同的反应体系中,以CoSO4·7H2O替换Bi(NO33·5H2O,TeO2替换SeO2,制备了CoTe纳米管。实验发现,反应初期会生成Te纳米棒,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在Te纳米棒的表面会生成CoTe纳米颗粒层,当反应时间增加到16小时时,即可得到CoTe纳米管。根据对反应过程的研究,我们提出了碲纳米棒原位模板法,生长CoTe纳米管的生长机理。5.设计出一种可逆化学反应的方法来制备Se晶体。实验发现,MnCl2·4H2O可以作为碱性中和剂,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MnCl2溶液,可有效改变反应溶液的碱性强度,从而控制Se晶核的初始生成浓度,进一步得到不同形貌的Se晶体(Se微米棒束、微米管和片状枝晶)。
其他文献
企业对环境规制心存疑虑,担心规制增加企业成本,为此本文从战略管理层面探讨如何调动企业处理环境问题的积极性。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CEO的调研,发现管制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
针对人工选取简单特征提取道路效果不理想以及深度神经网络隐藏层信息应用较少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的遥感影像道路提取方法。采用初始区域获取、中心线提取、
随着激光和红外技术的发展,热释电材料及其应用的研究不断深入,已用作热释电探测器和热摄像管等器件,在工业生产、国防科技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陶瓷聚合物复合材
民营企业实际控制人及高管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政治身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税收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政治关联对企业
《简·爱》与《白衣女人》分别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与威尔基.柯林斯的作品。这两部小说各塑造了两位女性形象,《简·爱》里的简爱与疯女人伯莎以及《白衣女人》中的劳娜
通过对四物汤传统功效、有效成分和现代药理的文献分析,并利用Cytoscape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本文系统地观察了四物汤有效成分对"营血虚滞证"疾病网络的干预,发现其达到协同抗血
世界每年约有500×104-1000×104 t油类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海洋、进入各种水体,油污染仅次于无机氮、无机磷,排在第三位,是造成水环境污染和生态危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吸油材料
临时仲裁作为世界上普遍流行的争议解决机制,尤其是在海事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影响,中国海事仲裁只有机构仲裁。针对中国海事仲裁领域只
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确定了4家法院试点组建家事审判合议庭,集中审理因婚姻、亲子关系引发的人身权
<正>一、前言 隐身技术是当今世界三大尖端军事技术之一。隐身技术与材料的发展与应用标志着国防高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现代化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谁先发现并摧毁对方,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