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焦视网膜电图的一阶kennel反应的观察。2.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及电生理观察。方法:1.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一阶 kennel 反应的观察:随机选取前来我院体检的临床检查无任何眼部疾病的健康正常人18例(22眼)为正常组,随机选取于我院门诊就诊的未接受过任何治疗,经散瞳眼底检查、眼底照相、高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确诊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26例(45眼)为NPDR组。研究对象均由同一位医生在同一台德国罗兰公司RETscan多焦视网膜电生理仪上进行检查。对正常组和NPDR组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正常组和NPDR组mfERG结果。第一,观察五个环的所对应的一阶kennel反应结果,对P1波与N1波的振幅密度和潜伏期进行统计分析;第二,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将mfERG结果区域分为鼻上、鼻下、颗上、颞下四个象限,对四个象限P1波与N1波的振幅密度和潜伏期进行统计分析;第三,对比正常组和NPDR组的一般资料,对比正常组和NPDR组mfERG结果N1波与P1波的振幅密度与潜伏期的区别,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评估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注射术对于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视功能恢复的效果:NPDR组患者中有8人(14眼)出于提高视力,改善病情的目的,要求接受玻璃体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治疗。这8位患者收为注药组,术后3-7天进行治疗效果评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比较;视网膜视锥细胞及神经细胞功能(mfERG)。所有数据统计及分析均利用IBM SPSS.20软件进行。结果:1.正常组患眼22例,平均年龄为56.77±13.71,NPDR组患眼45例,平均年龄为55.36±6.37,两组年龄无统计差异(P=0.61)。正常组BCVA平均值为83.41±3.16,NPDR 组 BCVA 平均值为 72.51±6.78,正常组 BCVA 优于 NPDR 组(P<0.05)。按5环划分mfERG结果,正常组N1振幅密度呈现环1>环2>环3>环4的规律,P1波振幅密度呈现环1>环2>环3>环4>环5的规律,且每相邻两环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均有统计意义(P<0.05)。正常组P1波的潜伏期在环1比环2-环4明显延长(P<0.05)。NPDR组N1、P1波振幅密度均从环1向环5依次递减,且每相邻两环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均有统计意义(P<0.05)。正常人的黄斑中心凹振幅密度与年龄之间存在线性相关(R2=0.4035,P=0.0015),年龄越大,振幅密度越小;NPDR组黄斑中心凹振幅密度与年龄不存在相关关系(R2=0.01784,P=0.3818),与 BCVA 存在线性相关(R2=0.4337,P<0.0001),BCVA 越大,振幅密度越大。对比NPDR组与正常组振幅密度,NPDR组环1、环2的P1波振幅密度低于正常组;对比两组mfERG结果的潜伏期,环2-环5的N1波潜伏期、环1-环5的P1波潜伏期NPDR组均较正常组明显延长。按4象限划分mfERG结果,正常组的NI、NS、TS、TI(mfERG机器自动划分)四个象限N1波及P1波振幅密度及潜伏期无区别;与正常组不同,NPDR患者的P1波振幅密度在鼻上方(NS)大于鼻下及颞下方,N1波潜伏期颞上方短于鼻下方,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NPDR组与正常组进行对比,4个象限N1波振幅密度无差异。NPDR组N1波的潜伏期在4个象限均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5),NPDR组P1波的潜伏期在NI、TS、TI三个象限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5)。2.注药组患眼14例,平均年龄为57±6.38,术前BCVA平均值为72.5±6.60,进行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术后3-7天,患者视力平均值为75.71±7.03,较术前无明显提高(P=0.227)。mfERG结果显示环1的N1、P1波的振幅密度注药后较注药前明显提高(P<0.05),但与正常人相比仍低(P<0.05)。其余各环N1、P1波振幅密度及潜伏期均无明显变化。结论:1.健康人和NPDR患者mfERG从黄斑中心凹向周边视网膜神经功能下降,在NPDR患者的视网膜神经功能损伤过程中,靠近黄斑中心凹的神经细胞受损更早更为严重;不同视网膜区域的受损程度不同,下方比上方更易受损,颞侧较鼻侧更易受损;2.NPDR患者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后短期之内对视力影响不大,但是对于视网膜视锥细胞等神经细胞的功能有改善,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