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站内行人移动模型与仿真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amway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先进的交通模型与理论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轨道站内的行人仿真方法,可以为轨道交通的合理管理设计提供有利的指导,对合理改进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布局、保证行人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引力模型为基础,重点考察独立的步行个体在轨道站内进行的运动行为,分析单位个人的行动和群体行人的流动,通过掌握这些特点特征、对重要属性赋予参数或进行量化,在文中形成合理的模型。同时分别参考社会力模型来完善引力模型的构建、参考元胞自动机的原理——划分单位格来进行简化仿真过程、参考移动效益算法来计算路径网络的链路成本、参考流体力学模型来补充客流经过墙壁拐弯处的情形,以期接近现实中的行人移动行为。第一章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和本次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以引力模型为基础,结合现实将研究对象个人视作形态为圆形的电荷粒子,赋予运动规则,从而建立仿真模型。第三章考虑行人选择楼梯和自动扶梯的行为,建立并给出路径选择模型。第四章讲述为轨道站内建立适用的模型的步骤。轨道站内行人在选择前进路径时,将受到基于移动效益路径网络模型的路径成本影响;并且本章还将对轨道站内比较典型特有的行为一一检票口的步行行为做模型化研究。在第五章里,利用C#语言编写行人的三种基本运行规则,然后基于这三种基本的动作集成出仿真对象的轨道站;利用基于模型的参数,考察行人对象流的表现,获取速度一密度实验结果,对比既存研究来验证本模型的适用性。在最后的第六章中,将对本文所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理清研究的意义与工作的不足。
其他文献
北京市进入汽车主导的机动化时代,人口的高度密集和机动车的“三高”问题,导致交通资源紧张、交通拥堵状况持续蔓延和难以遏制的能源与环境问题。而建立公交城市是解决北京市
微带天线具有许多优点,如重量轻、体积小、剖面薄的平面结构,可以做成共形天线;制造成本低、易于大量生产;可以做的很薄;易集成等。但在其宽频带和紧凑型方面难以同时实现,限
纳米ZnO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宽禁带半导体纳米材料,其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使其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青睐。ZnO的掺杂和ZnO基复合纳米结构在诸多领域表现出非常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结合国家863计划项目“空间数据挖掘的神经网络技术研究”(No.2007AA12Z228)和同济大学“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GPS水汽
学位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几次大的灾害在全世界各国引发了不少思考,这使得“尽可能预防意外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后果”的理念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从“向全民普及卫生
期刊
光学遥感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侦查、资源勘查、灾情监测等领域。目前光学遥感主要采用线阵探测器,以推扫方式成像,工作效率低,控制系统复杂,设备体积庞大。随着新型大面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