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型肝炎病毒(Heptitis B virus, 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具有严格宿主特异性。HBV感染引起的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并且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新型疫苗和药物的深入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和药物在临床上已有广泛应用,但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仍然是全球范围内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约有4亿的人群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者,并且每年仍然有5千万的人群感染HBV,因此开发新的HBV预防和治疗性疫苗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能产生高亲和力的中和抗体并与病毒相互作用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达到预防HBV感染目的,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预防HBV感染。虽然HBsAg被认为是目前有效的HBV预防疫苗,但是在疫苗接种人群中仍有10%左右的接种者不能产生高滴度的保护性抗体,从而导致疫苗接种失败。DNA疫苗能诱生较强的特异性CD8+T细胞应答成为人们研究预防和治疗性疫苗的热点,但在大型哺乳动物和人类中所诱导的免疫应答强度相对较低。鉴于目前的乙肝疫苗还存在免疫原性弱的问题,寻找一种有效的免疫佐剂来增强HBsAg蛋白类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效果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是开发HBV疫苗的策略之一。本文主要在此背景下研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氢氧化锌/氢氧化铝复合佐剂对乙肝疫苗诱导免疫应答的影响。Pony Matzinger于1994年提出危险信号模式理论,在该模式中免疫系统的功能是参与识别危险信号分子与非危险信号分子。细胞损伤释放的危险信号分子可以激活抗原呈递细胞进而有效的激活T/B细胞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这也就表明受损细胞释放的危险信号分子具有潜在的免疫佐剂效应。内源性危险信号具有交叉递呈抗原,诱导细胞免疫的特性,提示内源性危险信号可作为疫苗佐剂,能够促进疫苗诱导特异的细胞免疫应答。本研究首次选用内源性危险信号—细胞外基质降解产物烟酰胺腺腺嘌呤二核苷酸作为复合佐剂成分之一,分别与氢氧化铝及氢氧化锌联合后同HBsAg混合免疫ICR小鼠,实验分别设HBsAg单独抗原对照组、氢氧化铝佐剂对照组及氢氧化锌佐剂组对照组。经ELISA法和LDH法分别检测抗HBsAg IgG抗体滴度、IFN-y分泌水平、IL-2分泌水平和CTL细胞免疫效应,得到不同时间的抗HBsAg IgG的抗体滴度、IFN-y分泌水平、IL-2分泌水平和CTL细胞杀伤活性。本研究初步获得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氢氧化锌/氢氧化铝复合佐剂能显著增强HBVsAg诱导的IgG抗体水平及CTL细胞免疫效应。并证实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氢氧化锌/氢氧化铝复合佐剂产生的抗HBsAg IgG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单一铝/锌佐剂组(P<0.05),且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氢氧化锌/氢氧化铝复合佐剂的抗体水平较单一氢氧化铝/锌维持时间更长。为了判断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氢氧化锌/氢氧化铝复合佐剂的致敏性,采用取得最佳免疫效果的免疫剂量复合佐剂与100μg卵清蛋白混合致敏BALB/c小鼠,另设铝佐剂加相同剂量卵清蛋白混合致敏组及锌佐剂加相同剂量卵清蛋白混合致敏组,比较两者产生的IgE水平,锌佐剂组在初次免疫后第8,14天IgE水平显著低于铝佐剂组(P<0.05)。本实验中,我们发现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氢氧化锌/氢氧化铝复合佐剂既能有效增强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又能显著诱导CTL细胞免疫效应。为乙型肝炎疫苗有效佐剂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径,为新的乙型肝炎病毒预防和治疗性疫苗的开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