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市场经济尚不发达,企业经营所需资金,除了一部分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股票融资外,大部分依赖从银行贷款,债务融资事实上已成为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相对于股权融资,对负债融资治理效应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从研究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的研究渐渐增多,但学者们更多地关注股权投资,忽视债权人的利益和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从有关统计资料来看,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大都超过50%,说明债权人提供的资产超过了股东,从这个角度来看,债权人承担的经营风险已超过了股东,另一方面债权人还常面临被股东和经营者侵害的危险。因此为完善公司治理,保障债权人利益,必须重视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运用现代企业契约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资本结构理论等微观经济学理论,综合财务学、管理学及法学的基本知识,采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契约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负债融资治理效应有重点地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内容共分9章,分别为:第1章导论;第2章国内外研究综述;第3章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第4章负债融资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第5章负债融资下控制权的转移与安排;第6章负债对非效率投资约束的实证分析;第7章大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现实途径;第8章负债软约束的原因及发挥负债治理效应的政策建议;第9章结语。全文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其逻辑关系是:第一部分(1、2、3章)构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通过理论分析,得出负债融资具有三个治理效应;第二部分(4、5、6章),就负债融资的三个治理效应激励与约束、信号传递、控制权转移,分别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从而揭示出负债融资在我国未能发挥治理效应的现实状况;第三部分(第7、8章)针对第二部分揭示的现状,第7章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及我国的债务融资现状出发,提出大债权人银行介入公司治理的现实途径,第8章分析债务软约束的原因,并根据我国的现实,提出可行的建议和对策。纵观全文,是按照“理论分析—现状揭示—政策建议”的研究路线展开的。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我国上市公司的负债对公司绩效总的来看并没有发挥积极作用;债权人控制权的转移应“相机行事”;负债融资并没有起到约束过度投资的作用,因此不宜提倡通过提高负债来抑制投资;大债权人银行对负债企业的积极治理效应尚未充分发挥,银行进入监事会是其参与公司治理的现实选择。本文的创新点有以下方面:(1)提出了公司治理的金融观,认为真正有效的治理结构不仅是法律上的组织机构,更重要的是融资结构的选择和安排。(2)突破以往负债与投资规模简单相关分析的做法,分别以银行借款率和总资产负债率为自变量,将其与投资效率进行回归,并给出最佳负债比率。(3)突破企业利润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将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目标函数,在此目标下研究债权人的利益保障问题。(4)通过实证得出我国上市公司过度负债、过度投资的结论,负债对投资没有约束作用,所以提出不宜用增加负债的方式控制投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