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是一切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学基础,其实质是肝内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和分布异常。大量资料表明,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细胞学基础,是各种病因所致肝纤维化发生的共同中心环节,活化的HSC 也是合成ECM 的主要细胞和基地。因此HSC 活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故越来越多的抗肝纤维化药物选择HSC 作为治疗的靶标。在肝纤维化形成的过程中,细胞因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为现知最强烈的肝纤维化促进因子。同时,活化的HSC 具有收缩及舒张功能,并且受自主神经纤维和血管活性物质如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等的调节。HSC 激活后,细胞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增加,使HSC 的收缩能力增加,进而使血管阻力和门脉压增高。肝纤维化有逆转的可能,抗纤维化治疗可阻止乃至逆转纤维化进程。西药在抗纤维化的治疗效果尚不理想。近几年中药抗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已展示中药治疗肝纤维化是多环节、多靶位作用的特点。但目前对中医中药的作用机理研究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临床或是器官组织水平上,因此从分子水平研究肝纤维化发病机理,寻求有效的抗纤维化治疗药物,用细胞因子TGF-β1抗体抑制TGF-β1的作用,探讨TGF-β1、ET-1 和NO 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拮抗TGF-β1作用作为治疗肝纤维化的新途径提供理论基础。本课题在整体动物实验基础上,通过体外培养的HSC,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抗纤Ⅰ号复方中药抗肝纤维化和门脉高压的可能作用机制。同时,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寻找肝纤维化相关基因,从基因表达水平上阐明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