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提高肾上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并探讨后腹腔镜微创治疗肾上腺囊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21例肾上腺囊肿的临床资料和诊治情况;以“肾上腺囊肿”为检索词在中文检索工具CNKI上检索1978年1月~2009年4月的肾上腺囊肿文献219篇,对合格文献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方式、病理分型进行荟萃分析。结果:21例病例均成功进行手术治疗,住院时间(7±1.8)d,在行后腹腔镜手术的17例病例中,行肾上腺全切9例,肾上腺部分切除术3例,囊肿开窗术5例。病理诊断:假性囊肿7例(其中陈旧性出血3例、嗜铬细胞瘤囊性变2例,另外2例未具体描述),内皮性囊肿6例(均为囊性淋巴管瘤),上皮性囊肿3例,病理报告未具体分型的5例,本组未见寄生虫性囊肿。术后患者腹部不适、腰部胀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伴随高血压症状的3例患者中有1例术后血压改善,2例无明显改善。15例患者随访4~27月,B超检查未见囊肿复发。选出合格文献187篇,结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21例病例,共总结出96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928例患者的治疗方法、814例患者的病理分型。肾上腺囊肿的症状表现为腰背部疼痛不适(39.3%)、腹部胀痛不适(17.3%)、高血压(10.5%)、腹部可触包块(9.3%)、胃肠道症状(2.5%)等,有较多的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36.0%)。治疗方式以开放手术为主(76.3%),近年来后腹腔镜、腹腔镜微创治疗肾上腺囊肿发展较快(15.2%),其它治疗方式还有经皮穿刺治疗(6.4%)和观察随访(2.1%)。病理分型见假性囊肿较多(44.1%),然后依次是内皮性囊肿(27.3%)、上皮性囊肿(14.6%)、寄生虫囊肿(0.5%),与国外报道基本一致;剩下的囊肿为病理资料不全的未分型囊肿(13.5%)。结论:①肾上腺囊肿是以部位和形态来命名的发病率很低的一组疾病,以病理学依据分类可大体分为:寄生虫囊肿、上皮性囊肿、内皮性囊肿、假性囊肿。②肾上腺囊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部位深在,以往多为手术或尸检发现;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展,特别是B超广泛用于诊断和查体,肾上腺囊肿的发现明显多于以前,B超、CT、MRI的综合应用可对大多数肾上腺囊肿作定位诊断。肾上腺囊肿无特异的临床症状,实验室生化检查和影像学表现也多无特异性,因此术前定性诊断困难,其定性诊断多依靠术后病理检查手术标本获得。③肾上腺囊肿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没有统一的手术指征。笔者综合文献报道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肾上腺囊肿治疗经验,认为囊肿有临床症状或内分泌功能,不能确定肿物性质时需手术切除;单纯性囊肿大于4cm的需外科处理,小于4cm的则B超或CT密切随访;肾上腺巨大囊肿不是后腹腔镜术的绝对禁忌,但大于10cm的肾上腺囊肿是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增加,并且和周围组织黏粘可能较重,在选择后腹腔镜手术时需充分考虑到手术的难度,做好开放手术的准备。④肾上腺囊肿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开放、腹腔镜或后腹腔镜下行肾上腺囊肿开窗术、肾上腺部分切除术和肾上腺全切术。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囊肿和开放手术疗效相似,且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伤口疼痛轻、恢复快、不影响美观以及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已成为治疗肾上腺囊肿的首选。总的来说,当前对肾上腺囊肿的研究仍不深入,对其发病机制、病理特性并不明了,这可能与肾上腺囊肿病例数少有关,其相对散在的病理分型也限制了对它的深入研究。大多数肾上腺囊肿为良性病变,预后良好,一些特殊囊肿如寄生虫囊肿、嗜铬细胞瘤囊性变囊肿、转移肿瘤囊性变囊肿等可以通过其原发病的生物学特性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