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纳界面黄连素纳米药物的理性构筑及其线粒体靶向性评估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892465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超过40%的临床药物是难溶于水的亲脂性化合物,水溶性差是新药开发中最具挑战性的科学、工业问题之一。提高药物溶解度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通过减小粒径开发纳米药物提高药物溶解度变得越来越重要,纳米药物的形成以及药物的释放、摄取本质上就是微纳界面的构筑和药物在主体相及微纳界面传质的过程。药物纳米化除了能通过微纳界面的构筑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外,还能够通过增强的渗透滞留(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EPR)效应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近些年来,虽然抗癌纳米药物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临床上使用的纳米药物依然存在耐药性频发、被动靶向给药效果不佳等不足,新开发的纳米药物也存在试错法耗费大量资源、使用的载体有潜在诱导癌细胞转移以及对组织器官产生毒性等缺点。基于此,本论文以紫杉醇、喜树碱、二茂铁和吲哚美辛等难溶性分子为模型药物。结合构筑微纳界面提高药物溶解度的优点、黄连素线粒体靶向抗癌的特性、组合治疗克服药物耐药性的潜力、计算机模拟在预测纳米药物的分子间复杂相互作用和研究分子在微纳界面传质行为的优势,分别从纳米药物的形成、靶向摄取、释放、生物活性评估以及药物在微纳界面传递等方面对多功能黄连素纳米药物的构筑、传质及线粒体靶向特性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预测GSH响应的二硫键偶联的紫杉醇-黄连素偶联药物(PTX-ss-BBR)自组装机制,并通过实验验证,合成了偶联药物PTX-ss-BBR,构筑微纳界面形成纳米药物PTX-ss-BBR NPs以及研究了其抗癌活性。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发现,PTX-ss-BBR能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和π-π堆积发生自组装。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药物能靶向线粒体实现药物递送以及在肿瘤微环境控制释放药物。抗癌作用机制表明,由于ROS水平上调、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TX-ss-BBR NPs对A549细胞的体外生长抑制能力增强。更为重要的是,PTX-ss-BBR NPs对与肺癌发展密切相关的细菌具有与黄连素相当的生长抑制功效。紫杉醇和黄连素的协同作用改善了常规化疗药物对A549细胞的治疗作用。(2)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预测了GSH响应的二硫键偶联的喜树碱-黄连素偶联药物(CPT-ss-BBR)与吲哚菁绿(ICG)自组装机制,并通过实验验证,合成了偶联药物CPT-ss-BBR,构筑微纳界面形成纳米药物CPT-ss-BBR/ICG NPs以及研究了其抗癌活性。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CPT-ss-BBR与ICG主要通过静电作用发生自组装。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药物在正常生理环境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并且具有合适的粒径和均匀的单分散性。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p H、光照、GSH能触发制备的纳米药物的快速释放。CPT-ss-BBR/ICG NPs由于其固有的脂溶性阳离子性质,可以特异性靶向癌细胞的线粒体,并在近红外光辐射后诱导快速的光热转化、高水平的ROS产生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大量损失,并因此产生了相比于喜树碱更强的抑制A549细胞增殖的作用。(3)采用计算机模拟预测了二茂铁-黄连素偶联药物(FC-BBR)和吲哚美辛(IND)诱导葡萄糖氧化酶(GOD)自组装的机制,并通过实验验证,合成的FC-BBR和IND诱导GOD自组装,然后被透明质酸(HA)包裹构筑微纳界面形成纳米药物FC-BBR/IND@GOD@HA NPs,并研究了该纳米药物的抗癌活性。分子对接发现FC-BBR和IND能够自发地与GOD的17个可能的结合位点相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发现IND能通过范德华力诱导GOD自组装。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药物有潜力实现靶向的化学动力学治疗、饥饿治疗。制备的纳米药物具有合适的粒径、均匀的单分散性以及较好的抑制和诱导Hep G2细胞生长和凋亡的效果。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靶向的FC-BBR/IND@GOD@HA NPs主要将癌细胞阻滞在S期,以及诱导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细胞内活性氧产生。更为重要的是,该纳米药物能显著抑制癌细胞的移动和迁移,有潜力阻止癌细胞的转移。(4)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药物在生物膜微纳界面处传质过程。以黄连素及其烷基、羟基和苄基衍生物为模型药物,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别从结构性质、相互作用能、静电势分布等方面系统地探究了黄连素及其衍生物与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磷脂双分子层的相互作用以及黄连素及其衍生物对磷脂双分子层与界面处溶剂相互作用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对于不同长度烷基链修饰的药物分子,中等长度烷基链修饰的分子有更大的几率递送至生物膜界面,并对磷脂双分子层在溶剂中的有序排列进行扰动,这可能是由于太长的烷基链容易诱导分子自身折叠阻碍药物分子递送至膜内,而太短的烷基链会导致药物的疏水性减弱,不利于药物的定向传质。BBR-OH分子与生物膜有较负的结合能,且主要在膜的极性表面移动,这可能是由于分子中羟基的存在,增强了药物分子与磷脂分子极性头部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增强了其与溶剂间的相互作用。苄基修饰的黄连素能进入磷脂双分子层的内部并发生相互作用,这可能是由于苯环的刚性平面结构致使其渗透进入膜的内部。
其他文献
海量结构健康监测数据的有效分析与处理对保障工程结构的安全、高效运营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当前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方向。面向大跨度桥梁海量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需求,本文紧密围绕多源数据的预测方法及其应用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改进贝叶斯动态线性模型(BDLM)的大跨度桥梁应变响应建模与预测。为提高BDLM的预测精度,除考虑趋势、季节和回归项外,引入自回归(AR)项描述上述分量之外的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为获得青海高原(以下简称高原)对流云团的强降水监测预警特征和预警方法,使用葵花-8卫星数据跟踪识别高原典型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对流云团,计算并分析具有提前预警意义的云团特征参数。结果表明:(1)本文提出的对流云团识别的改进多通道法,经与传统多通道法对比检验,证明所得云团更接近对流主体,该方法适用于高原对流云团识别。(2)对流形成到成熟阶段,特征参数起伏变化,但红外与水汽通道亮温差(DTB13)和云顶亮
纳米催化医学源于纳米医学和纳米催化的结合,在癌症、感染等疾病高发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发展并在应用医学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纳米催化医学以纳米催化剂为基础,致力于选择性催化内源性底物或外源性药物,在原位实现内源性底物或外源性药物的活性增强作用,因而在降低药物副作用、提高治疗效率等方面展现了惊人的优势。设计和合成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的纳米催化剂对拓展纳米催化医学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以上纳米医学领域
学位
学位
癌症的诊断可以通过对癌症标志物的检测实现,随着人们对癌症起因和发展的不断研究,越来越多的癌症标志物被发现,使得癌症早期诊断的可能性越来越高。癌症的早期诊断在癌症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越早确诊并开始治疗,癌症患者的生存率越高。针对这一目标,本文探究了癌症标志物mi RNA和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的检测方法,利用介孔二氧化硅膜、金纳米簇等材料以及链置换扩增和类催化发夹组装等扩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