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者的生存模式——“80后”小说主题类型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a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论“80后”有多重角度,本论文就是从“80后”小说的主题类型方面展开论述的。现阶段关于“80后”主题问题的研究还未有人涉及到。我认为做“80后”研究除了探讨他们文学中蕴含的商业性外,最重要的就是应该深入到他们的文本中,在文字中找出他们文学存在的意义来。本论文,选取了“80后”的几种代表类型小说,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如以郭敬明为代表的校园小说、以张悦然为代表的少女梦幻小说、以韩寒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以春树为代表的残酷青春小说、以孙睿为代表的调侃小说、以李傻傻为代表的乡村苦难小说。通过对这六种类型小说的分析,总结出这几种类型小说中惯用的主题,并通过研究来探讨这些主题包含的深层意义,以得出“80后”漂泊的生存模式这一总的主题。通过研究“80后”的物质、精神生存空间,弄明白这一主题产生的原因。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语,主要分为三章:   第一章——“80后”小说主题类型归纳。   主要是列举出“80后”上述类型作品中的代表性作家与作品,通过对以郭敬明为代表的校园小说中凄美爱情、小资生活情节方面论述;对以张悦然为代表的少女梦幻小说中爱与死亡、灰姑娘情节、BOBO族的论述;以韩寒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中新江湖、新侠客的论述;以春树为代表的残酷青春小说中欲望宣泄、“朋克”精神的论述;以孙睿为代表的调侃小说中父与子、教育的困顿问题的论述;以李傻傻为代表的乡村苦难小说中逃离中的乡村回忆、寻找、生存艰难方面的论述,总结出“80后”漂泊者生存模式这一主题论点。   第二章——“80后”小说主题生成之历史根源。   文学文本的产生与作家经历、成长背景、内心体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依赖和联系,是作品中主题选择、文本构建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因此我们下面就要从物质化、精神化的双重生存模式来分析“80后”小说主题生成的历史根源,及产生原因。物质化生存方式,作为“80后”小说生成历史背景的一个大方面,它是由经济、政治政策、生产条件等多方面组成的。生产条件决定经济,经济条件又决定上层建筑,在多种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一代人的物质化生存方式。物质化的生存方式给“80后”一代提供了写作的条件,但文学产生的真正内在动力却是来自他们精神生存空间的相同内心体验。这种体验一方面来自于西方文化的渗透。西方的文化渗透在80年代的中国产生了不同于旧有传统的文化空间,正是在这种文化气氛下,“80后”成长起来,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成为他们习以为常的精神基石。除此,对前辈文人的学习和借鉴,也是“80后”文学产生的另一精神基础。   第三章——“80后”小说的不足之处:   “80后”小说的意义和价值是被肯定的,但是仍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价值观念的崩溃和逃不出的重复抄袭。这些不足之处让我们对“80后”文学的未来感到担忧。
其他文献
这篇硕士论文是以老舍、张承志、霍达、阿来、范稳等几位作家少数民族题材小说文本为研究依据,在目前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收总结并突破创新,以小说中的仪式活动描写为研究
研究捷克斯洛伐克伟大的作家米兰·昆德拉其人和他的作品,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应该是一个比较特别的途径。要知道文学作品本身以及文学作家本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与政治联系在一起
孟子是孔子以后儒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大师,世称“亚圣”。《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他的弟子共同编纂的。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大部分是对话,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记载了孟子游
综合非共沸工质和汽液分离技术的优势,提出一种非共沸工质的DSORC(有机朗肯循环)汽液分离双压流程系统,并建立非共沸工质DSORC的参数优化模型,优化变量为蒸发温度、混合工质
期刊
@@
阿兰·巴迪欧是近年法国哲学界的新宠,在怀疑论和相对主义盛行的今天,在“哲学已死”和“艺术终结”的大潮中,他却高举“柏拉图主义”的大旗,借助康托尔的数学集合论,提出独
车工工艺学的学习是技工学校机械加工类的重要环节,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是实训教师比较关注的问题,结合当今职教生源的实际情况,通过创设和谐的学习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