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志创作论--以“文气”论为方法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828943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气”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是用于解释作家与作品及其两者关系的一个概念,在宏观上可分为阳刚与阴柔两大类。张承志是当代文坛上从作家到作品都鲜明地表现出阳刚气质一面的作家。本文试图在“文气”论视野中考察张承志以阳刚为主的文学风格的形成原因、具体表现以及这种行文风格对作家本人的影响。  本论文主要有五个部分,分别为导言、第一章“张承志的‘养气’路径”、第二章“张承志的‘文气’表现”、第三章“张承志‘文气’路的转进与收缩”以及结语。“导言”部分主要是对“文气”理论的发生、发展、阐释维度进行梳理,进而提出张承志在这一理论视野中获得研究的合理性和意义。  第一章从“文气”可养的角度出发,探讨张承志的个人经历对其文学风格形成的潜在影响。首先是地域,主要围绕作者赖以立命的“三块大陆”展开,分析特定地理环境对人的性格形成的影响。其次是积学,丰富的知识积累不仅是作者的写作对象,也使其作品表现出开阔的视野。最后是外游,这是作者基于前两者基础上的选择,长期的游历开阔了作者的胸襟,使作品显出恢弘的气势。  第二章以作品为对象,从文本的语言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两个角度分析“文气”的文本表现。语言的跳跃性、高密度和色彩感反映了作者峻急、热烈的表达欲求,而作品人物与作家本人的相似性更突显了作者自身“文气”在人物形象上的显现。  第三章侧重于论述张承志偏于一端的“文气”风格对自身的影响,包括作家不同时期对表达形式的选择和对作家理性认识的破坏,同时以《心灵史》为例探讨作者对刚性“文气”的自我调整。  结语是对正文的总结,同时再次强调以“文气”这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概念阐释张承志这一当代作家及其作品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其他文献
《华伦夫人之职业》是20世纪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的名剧,由潘家洵翻译,载于《新潮》1919年第2卷第1号。“文明戏”演员汪优游痛感“文明戏”的衰落,受“五四”知识分子改良戏剧的感
孔子是儒家修身思想的首创者,其后的儒家学派不仅继承了这一思想,而且对这一理论体系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补充与完善。儒家经典文献中,如《大学》就明确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
在现代话剧中,很少有剧本的内容不涉及家庭,而剧本创作主题却未必都以家庭为主。因此,本文将家庭题材话剧的取材范围限定在场景设定在家里,以反映家庭生活、展开家庭成员之间的矛
中国现当代家族文学的层出不穷有着深厚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基础。由“己”推出的网状格局强调伦理纲常、尊卑有序,而大家族作为历史(国家)的缩影,不仅能透过其兴衰体现人世的功过
本文主要就《论语》中的“群”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首先,在内容上,不再局限于“兴观群怨”之“群”的文艺论层面上,试图阐释出它另外的意义即具体的个人在自我理解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