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悠久的草原畜牧业是蒙古人民生存和发展的起源,也是蒙古国国家财政收入基本根源。在世界各国都变稀少的天然草地畜牧业,在蒙古国完好保存着并向前发展。蒙古国游牧畜牧业,其畜牧业生产方式是在天然牧场上全年放牧。蒙古人大量消费肉、奶和皮毛等初级畜产品,且畜牧业亦为轻工业提供原材料。蒙古国劳动总人口的30%以上从事畜牧业产业。畜牧业是蒙古国财政收入来源的重要部门,畜牧业产业的发展与国内财政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近几年来,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有序的展开,蒙古国GDP有快速增长的趋向。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畜牧业产值比重在GDP中有下降趋势,但畜牧业仍是重要的基础产业。蒙古国主要畜牧业生产者是牧户,畜牧业生产经营变化是与社会、财政状况、政府政策紧密关系的。蒙古国现已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并不断地深入和推进。1992年,畜牧业开始进入市场经济,将牲畜分给牧户管理,旧的公社制度被遗弃,以前的公社组织变为小型的、以牧户为单位的经营管理制度。1992到2002年之间,从事畜牧业的牧民人口迅速增加,但是对牧户和畜群的社会化服务减少,比如对草地的科学利用和对草地保护意识开始淡化。加之全球气候变暖、草原退化以及政策等因素直接影响畜牧业生产并畜牧业抗风险能力不断下降。例如2002年“白灾”后许多的牧户失去生存的主要收入来源,转入首都并定居生活。
针对蒙古国畜牧业状况,目前有不同的理解和见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些人认为把传统的游牧生产生活永久的利用并保留下来。与其相反另一种见解是,草原畜牧业是个落后的产业,不符合当代经济规律并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导致牧户贫穷,应发展现代集约化畜牧业,改善畜产品流通和运输的条件,可以提高牧民的收入来源。从牧户角度看,多数牧户愿意保持传统经营方式并增加牲畜头数来提高收入,不考虑畜产品质量,不愿意发展集约化畜牧业。如何改善草地利用情况和种植人工草地等方面,牧户还没有相关意识和行动。
通过对蒙古国牧户生产和生活水平、牧民生活情况、对牧户收入支出展开分析研究,找出影响的因素,进行评价的同时从政府与地方领导的角度对提高牧户生活水平工作提出了意见。研究是在蒙古国库苏古尔省图木尔布拉格苏木,达尔罕乌拉省鄂尔浑苏木、洪格尔苏木的牧民中,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了调查,共抽查了146户,对牧户生活水平、收支情况、存在困难及所需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访问和调查,并收集民族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利用了畜牧部门所实行的项目实施情况,还参考其他学者畜牧业方面著作。
(1)基于蒙古国和其他国家的反映牧户生活水平的一般指标,利用蒙古国统计局的数据,论述了牧民生活水平的问题,研究提高牧民生活最低水平的方法并讲述了蒙古国草原畜牧业的特点和牧民生活方式,畜牧业经营方式和历史演变等。
(2)研究了蒙古国畜牧业的现况及调查地区的畜牧业情况,调查地区的牧户生产和生活水平。
(3)对调查的146户牧民生活水平,收支情况进行了简单统计分析研究,总结了总体的情况并弄清影响因素。
(4)影响牧户生活水平因素的特点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其他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提出解决方式。
研究结论表明牧户生活水平取决于牲畜头数,即牲畜是基本财产,其数量直接影响生活水平。研究还发现近几年来的整体上牧民生活水平具有提高的趋向,这主要归于气候的相对稳定,草原畜牧业生产能力增加。牧户畜牧业收入中羊毛、山羊绒收入较高,出售出栏活畜的收入和皮张以及乳制品收入比重较低,这与政府羊毛补贴和最低限价有直接相关:牧户支出中生活消费比重大。与此同时导致草场退化,饲草料供应不足,水源等棘手的问题。增加牲畜数量来提高牧民生活水平是个具有风险的方法。充分利用其他的积极的影响因素,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出个人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