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来源 :江西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ixing0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皮肤创伤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是美容、整形外科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但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机制尚不完全了解。端粒酶活化是细胞永生化的基础。本研究拟检测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病理性瘢痕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探索端粒酶活化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以及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之间的区别,为了解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机制及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46例病理性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标本为检测材料,其中瘢痕疙瘩13例、增生性瘢痕10例、皮肤标本23例。标本经充分剪碎,置研钵中加入液氮碾成粉末状后匀浆。应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 检测端粒酶活性。扩增产物经1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显示结果。间隔6碱基对的梯状条带为端粒酶阳性。阳性对照为肝癌细胞系SMMC-7721,阴性对照为阳性对照细胞提取液经650C10min处理。病理性瘢痕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性瘢痕组织结构。通过组间的端粒酶活性情况行统计学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比较,得出结论。结果:端粒酶活性在瘢痕疙瘩标本中阳性率为53.85%(7/13);增生性瘢痕中阳性率为10%(1/10);正常皮肤组全部阴性。瘢痕疙瘩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与正常皮肤组,比较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增生性瘢痕组与正常皮肤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两者之间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切片显示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组织结构相似,胶原结节是它们的基本结构单位,两者组织结构无明显差别。 结论: <WP=10>1. 瘢痕疙瘩组中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为53.85%,提示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与端粒酶活性升高有关联。2. 增生性瘢痕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阳性率只有10%,提示提示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制与端粒酶活性升高可能没有关联。3.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以作为区别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的一个实验室指标。4.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切片HE染色两者组织结构基本相似,胶原结节是其基本结构单位。5.病理性瘢痕组织剪碎在液氮下充分碾磨破碎后,能成功进行TARP-PCR反应。6.瘢痕疙瘩的形成机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
其他文献
背景及目的:近年来,钠氢通道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中逐渐受到重视,应用选择性钠氢通道(Na~+/H~+ exchanger isoform-1,NHE1)拮抗剂HOE642(Cariporide)对成熟心肌缺
<正>《现代医学》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南大学主办的国家级核心期刊,1964年创刊,2013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现代医学》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年来,
目的研究骨髓小粒拉片(简称拉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对血液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四川省绵阳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2年8月血液系统疾病患者83例,取患者的骨髓小粒制备拉片,以同期
目的探析股骨下端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股骨下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交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中医"膝痹病"的范畴,病情复杂,病程较长,虚实夹杂,治疗难度较大。孙呈祥教授认为,其基本病机为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气滞血瘀,病程日久则肝肾亏虚、气血不
本文介绍了多关节肌的工作原理、工作特点及其训练方法,并从解剖学的角度为一些复杂的运动技术动作,如“鞭打式”投掷、扣球、踢球等动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其教学、训练的
纱线张力恒定是自动络筒过程中筒纱卷绕密度均匀的关键因素。纱线张力不稳,则筒子纱卷绕密度不均匀,造成纱线在下游工序退绕时张力波动大,筒子染色不匀。目前国内对纱线张力
目的 由缺血再灌注导致的损伤,是肝脏外科广泛关注的问题。目前的研究表明,肝脏缺血再灌注后损伤主要分为两个时相:第1时相,主要为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氧自由基的大量形成
在如今的移动营销环境中,信息流广告作为一种能够隐藏在各类媒介平台的信息流中,隐性的传达用户品牌信息,最大限度地不干扰用户体验的广告形式,而被广告主们所喜爱。同时,随着视频时代的到来,视频形式的信息流广告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广告主所青睐。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首先对视频信息流广告进行了界定划分,包括对其发展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根据对其特征的介绍,提出视频信息流广告的价
目的:进一步明确膝后纵隔区在大体解剖的形态学特点,为关节镜跨膝后纵隔入路提供解剖学证据。材料与方法:采用16侧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对后纵隔区进行大体解剖学观测,同时对8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