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信用缺失现象在我国愈演愈烈,建筑市场上失信行为屡见不鲜,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环节里主要表现为:工程质量低劣、工程款拖欠严重、招投标过程“暗箱操作”、建设单位肢解发包、投标单位围标串标、签订“黑白合同”、不遵守基本建设程序未报先建、建设单位要求施工单位垫资施工、施工单位层层转包、违法分包或挂靠、借用资质、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建设单位不按时支付工程款、偷工减料或以次充好造成工程质量低下、部分中介机构不按合同履行职责义务等种种失信行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建筑市场机制发育尚不完善,建筑市场主体信用意识淡漠,未建立公共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建筑企业失信成本较低,在建筑市场中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失信行为不断侵蚀建筑市场商业道德环境和契约精神,除了造成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带来大量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拖欠等一系列问题,造成质量安全事故频发,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与交易风险,更使全社会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带来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引发潜在社会矛盾,成为建筑行业前进的掣肘。因此,加快建设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论文研究的基本问题:一是对建筑市场信用缺失带来的种种危害进行了阐述,论述建立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势在必行。二是对我国及海南省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别进行了论述。三是整理国外现有研究资料,通过总结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得出对当前国内、海南省市场信用体系建立完善的启示。论文以海南省建筑市场为视角,从打造服务型信用政府、引导建筑市场主体增强信用意识、继续推进完善全省房屋建筑工程全过程监管信息平台、发挥特区立法权作用,加快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转变监管模式、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探索推行工程担保制度等方面展开,提出了推进建设海南省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促进海南省建筑业发展的有关措施和建议。